歌手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
浙江在线04月09日讯
“杭歌有13个歌手,按每年每人2至3首新歌来算,一年最少要26首新创歌曲,而杭歌真正搞歌曲创作的音乐人只有一个半,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昨天,杭州歌舞剧院院长邓京山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新歌短缺”的问题,杭歌联手省音协,向全省音乐创作者公开征集音乐作品。
前天,在杭州歌音乐作品征集研讨会上,应征的音乐创作者与杭歌的歌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一次,创作者将根据每个歌手的特色,组成一对对“黄金搭档”,制作“属于自己的歌”。据了解,这样的做法在省内尚属首次,而在5月开幕的“西湖之春艺术节”上,杭歌歌手就能唱响这些“自己的歌”。
“买歌”花1万元很常见
前天,晓其、钱建隆、应忆航、吴大同等省内十多位有影响的词、曲作者,经过省音乐家协会的牵线搭桥,首次坐在一起,为杭州歌舞剧院的音乐作品征集召开研讨会。与以往的研讨会不同的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先对杭歌的声乐演员进行定位,根据演员的声线、曲风等特点,量身打造适合演员个性的音乐作品。
据介绍,杭歌之所以寻找“外援”,是因为剧院的专职作曲家太少了,总共只有“一个半”。邓京山所指的“一个”是杭歌一级作曲家周斌。周斌从事音乐创作30多年,曾写出《美丽如梦》、《小城有一支歌》等有影响力的作品,在杭歌周斌是公认的红人,歌队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请他吃过饭,约歌。周斌说,往往他刚写好一首歌,就有好几个歌手来“抢”,让他左右为难。
另“半个”则是乐队指挥林尚专,他主攻器乐,写的基本上是大型作品或交响乐,自从林尚专当上杭歌副院长,他一半的时间花在行政管理上,所以只能算“半个”创作者了。
“团里创作力量不够,很多歌手只能‘买歌’,尤其是去参加比赛,花个1、2万元钱买首歌很正常。”邓京山说,他听说过最“狠”的事:一位浙江歌手为参加某全国歌唱比赛,花3万元钱买首歌,还只有一次的“演唱权”。
昨天,杭歌的一位歌手就告诉记者,参加比赛时买歌是为了唱出自己的风格,一般各种费用要花1万元,“这个开销算少的”,这位歌手说,有些歌手甚至花10万元买歌,因为一些知名作曲人的要价是很高的。
歌手迫切需要“黄金搭档”
据了解,目前,全国作词作曲的人才成千上万,但大多是有创作热情,没有出路。一方面,词曲作家有好的作品找不到人唱,自行请演员唱,在北京的行情,一首歌最少要5万元;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文艺院团的歌唱演员在参加比赛和商业演出时,又苦于没有好的音乐作品,自己去买歌唱代价又太大。
记者了解到,正在举行的央视青歌赛中的专业组比赛,如果歌手演唱新歌可以加分,所以选手们四处寻觅新歌参赛。借此“商机”,有的词曲作家就为自己的作品标上不菲的“卖价”,开价五、六万元,甚至十万元,让很多歌手叫苦不迭。
“实际上,每次歌唱比赛都是这样。我们浙江也有不少歌手一边去北京花钱请名师指点,废寝忘食地练嗓子,一边不惜血本买著名词曲作家的歌”,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席晓其告诉记者。实际上,浙江有很多不错的音乐创作者,如这次前来参加音乐作品征集研讨会的温州知名作曲家郑小冰,他改编的《对鸟》在第八届中国合唱节上获得金奖,此外《对鸟》还在不久前闯进正在进行的青歌赛合唱类20强。
在晓其看来,造成“供求”错位,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个“交易”平台。“当供需双方出现矛盾时,以团队的力量为演员寻找针对性极强的作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为我所用,不仅可以维护歌手的利益,还有利于繁荣文艺创作”。晓其认为,杭歌的做法很值得提倡,“杭歌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交流平台,并让词曲作家有机会了解不同演员的特点,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可能唱得响亮。”
“今年5月,‘西湖之春艺术节’即将上演,下半年‘省音乐舞蹈节’又重燃战火,我们急需拿出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提高演员的竞争力。”邓京山认为,敞开创作大门,为歌手寻找到“黄金搭档”,说不定也能产生“周杰伦+方文山”、“王菲+林夕”这样的效应,让歌手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