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30年的改革浪潮,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营的台州,靠台州人民的勤劳智慧,谱写出了一曲曲敢为人先、缔造奇迹的雄伟篇章。
作为台州经济发展的时代见证人,处在决策层位置的台州“父母官”及参与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决策或政策的落实者,对当时的历史片断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从他们口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今天台州所取得的改革开放成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人民的创造力又是多么的伟大。
从本期开始,本报新闻视点推出“回眸三十年·改革篇”,将陆续以第一人称讲述方式,从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台州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
口述:徐永三 整理:陈大斌
(徐永三,1977年6月——1982年10月任中共台州地委书记)
我曾不愿意来台州,因为台州当时较落后
我是1949年从山东老区南下来到浙江的,多数时间在杭嘉湖地区工作。“文革”中任嘉兴地委副书记时被“打倒”,后又被派到台州工作。说实话,当时我不太愿意来台州。一是相对杭嘉湖地区而言,这里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二是“文革”中乱得厉害,武斗全省闻名,当时省里曾从嘉兴地区抽调工人宣传队到台州制止武斗。1972年秋天我到台州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时,这里武斗尚未停止,205矿武斗中死的人,尸体被抬到地委大院里摆着。“文革”前十几年因为地处前线,台州没有什么工业建设,“文革”中又遭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比浙北地区差得很远。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6月我担任台州地委书记,至1982年10月离开。在位5年多时间里,工作分两阶段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主要精力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解决“文革”遗留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才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当时,我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不断解放的过程之中。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北方已经普遍实行,并且取得巨大成效,省内温州的几个县也都搞了起来,我们却还没动,一度还曾“堵”过,“压”过。直到1981年秋天才转过弯子来,支持农民搞包产到户。这在全国是比较晚的,比温州的几个县也慢了一步,但在浙江省内还算比较早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台州人搞市场经济如鱼得水,经济发展迅速
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台州地区形势就大变了。“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和相应的一整套“左”的政策破除了,继而又废止了“以粮为纲”的方针,实行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农村大批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民放开了手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高涨。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到处寻找新的生产、致富门路,一些刚出现的专业户、重点户和工农、工贸联合体上山下海,开发山海资源;一些农民也以温州人为榜样,外出务工经商。应当说,这些新的生产领域,最初都是农民自发行动起来干的。事先,我们并没有系统的发展计划。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我们认识到群众的这些要求是从台州当地实际出发的,是合情合理的,应当支持。台州地少人多,要发展地方经济,要群众脱贫致富,只认准那条老路,只守着那几亩耕地,不放手让群众开发当地潜力最大的山海资源,不放手让群众外出谋路,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有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台州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的创造的基本认识,行动上也就与群众站在一起了。比如,过去多年来不准农民外出,谁偷跑出去就是搞资本主义,要派人去捉回来批斗。现在反过来,支持群众外出务工经商。过去只死抱着“以粮为纲”不放,现在放手动员、支持“两户一体”摘山海资源开发。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台州人民动员起来了。台州人吃苦耐劳,敢想敢干敢闯,经营观念强,搞市场经济如鱼得水。所以上路很快,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引起全省甚至全国人民的注目。
台州的变化令人振奋,台州人民是创造“台州奇迹”的主角
我在台州前后生活、工作了10年,与台州这块地方,与台州群众、干部有着较深的情谊。这些年来我曾多次回到台州,看到的听到的都令人深受鼓舞。我看到温岭的钱江摩托车厂,椒江下陈的飞跃缝纫机厂,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汽车摩托车配件厂、大型制药厂,真的难以想象当年那么穷的地方,怎么就会“平地起谷堆”,这么快地建起了这么多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让人激动的是,台州的绝大多数工厂不是靠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办的,而主要是靠群众的积累自己办起来的。当初办厂时,农民手里的钱不够,就兄弟、亲友集资合股办,从一个个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工厂!自然,这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正确,过去只准国家、集体办厂,根本不准个人办。现在,台州工业以民营为主。这些都是过去从未见过,甚至连想也不敢想的!台州今天的成就也是台州广大人民、各级干部创造出来的。台州人苦干实干,又富有智慧,勇于创造。台州人民创造出来的这些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大力宣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台州这30年的历史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辉煌历史,作为在台州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一个老人,我为台州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在台州工作过感到欣慰。但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我在台州主持工作的那几年,台州经济改革、发展还只是刚刚起步,或者说还是一个准备阶段。许多新生事物当时有的已开始崭露头角,但都还没有形成气候。创造“台州奇迹”的主角是台州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