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人频频反戈看跌
股价2个月跌破发行价
机构的分析报告瞬间引发阿里巴巴股价过山车式的信心雪崩。两个月之后的3月18日,到阿里巴巴发布上市以来首份财报之前,其股价终于击穿发行价,探底至12.2港元。
一个月后,2007年12月6日,香港。
阿里巴巴上市保荐商德意志银行发布研究报告,将阿里巴巴的初始评级调整为“沽售”。研究报告中称,阿里巴巴的估值过于昂贵,目标定价应为26.7港元。在此前,阿里巴巴股价一直在36港元左右徘徊。阿里股价随后开始一路走低。
一天后,阿里巴巴另一家保荐商高盛发布报告,同样将阿里巴巴的评级调整为“沽售”。高盛认为,12个月内阿里巴巴的目标价格应该在30港元左右,相当于2008年预测摊薄市盈率90倍,意味着股价有下跌18%的可能。
同日香港联交所发布声明,称阿里巴巴在一个星期后的12月14日起,获准列入可进行卖空的指定证券名单内。随后阿里巴巴开始大跌,并于12月14日当天跌破上市开盘价30港元,报收于28.05港元。一个月之后,高盛再度将阿里巴巴的目标股价下调至23元。
十天后,阿里巴巴第三位保荐商摩根士丹利称阿里巴巴股票表现不佳,认为其销售推动业务模式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对比起来相差很多。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说,阿里巴巴“70%的职员从事销售,过去3年每客户平均收入只增长5%-6%”,这样的业务模式“远低于互联网产业的水平”。
机构的分析报告瞬间引发阿里巴巴股价过山车式的信心雪崩。两个月之后的3月18日,到阿里巴巴发布上市以来首份财报之前,其股价终于击穿发行价,探底至12港元。不过受财报等利好消息的影响,阿里巴巴在最近两周内的股价一路回升,但曾经的“投资人信心爆棚”再无踪迹。随后,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将其投资评级调整为“买入”或“持有”。
“公司的管理层总说市盈率他们不关心之类的话,他们的确不关心,但是我们却不能不关心,因为这是判断一级市场资金是否沉淀到二级市场的关键依据。”
于某说,“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比较。如果你的投资对象和市场里同行业公司比较起来差距太大,那么这只股票肯定是高风险的。比方说,阿里巴巴基于2007年收益预期的本益比达到了320倍,可是他的竞争对手环球资源只有52倍。虽然环球资源是在美国上市的,但是这中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同时配合上市当天如此巨大的成交量,就已经证明这只股票如果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利好继续刺激,必然会进入相当长时间的盘整期。做股票不是买房子,你不能想着保值的,这样的情况再不撤,风险就太大了。”
3月18日,阿里巴巴上市后发布的首份财务报告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于某所言的“实质性利好”。不过就在当天上午,因为信心的严重不足,阿里巴巴遭遇恐慌性抛售,股价重挫20.98%,首次跌破发行价。两天之后,阿里巴巴在经历小幅回调之后再度跌破发行价,报收于12.95港元。
但到目前为止,香港联交所方面提供的公开资料中仍未显示有机构对阿里巴巴进行大幅度减持,阿里巴巴最大的两家股东雅虎和阿里巴巴集团的所持股份从上市起均无太大变化。
3月18日,阿里巴巴成交量为2890.44万股,比3月17日的1047.75万股高出接近两倍;3月19日成交量更是达到3047.56万股。
数据显示,代表着不同背景的资金在3月20日通过内外资经纪商进出市场,不仅包括代表海外资金的瑞银、花旗等大型银行经纪商,也包括中保、中银国际等内资经纪商和亨达、大福等香港本地券商。3月20日上午开盘后的半小时之内,花旗环球放出8个买入盘,摩根士丹利抛出4个卖出盘,中银国际给出6个卖出3个买入。
“财报发布后的高换手率证明前期股价一路暴跌很有可能是因为是有人在制造恐慌心态,或者说提供利空消息。”分析师Mike说,“阿里巴巴在上市的时候冻结了大量资金,受追捧程度非常高,一方面专做一级市场的资金在迅速获利撤离后,高位的价格得不到实质性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全球经济环境走软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阿里巴巴上市时的高市盈率就算没有大量机构资金的做空,也有进入长时间盘整的可能,而在财报发布前后的一段时间,有二级市场资金再次利用了这样的看跌心态。3月18号上午,做空利用的是对年报的怀疑性预期,而在3月20号财报发布之后,做空利用的心态则是对财报中主营利润的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