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孩子非常渴望交流。 唐光峰摄
浙江在线04月11日讯
乐清特殊教育学校的5位聋哑学生集体出走,10多天来行踪扑朔迷离(详见本报昨日报道)。昨天,虽然有许多读者提供了一些线索,但是,5位少年的下落仍然不明,乐清警方正在抓紧寻找。如你有他们的线索,可继续联系乐清警方0577-62557110。
5位聋哑少年为何要集体出走?在读者为出走孩子的处境担忧的同时,也引起我们对聋哑少年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问题的关注。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出走时有发生,聋哑少年被胁迫犯罪的新闻也常有耳闻。聋哑少年作为特殊的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世界里,长期缺乏与健全人的沟通,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也常被外界所忽视。
怎样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怎样让这样不幸的孩子融入我们的大家庭?昨天,本报记者特别走访了相关专家和聋哑少年,从他们那里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家长说 孩子和家人很少交流
出走的5名少年中,毛守欣是唯一的男孩。这几天,他的母亲嗓子都哭哑了,她说,儿子比较内向,加上说话有障碍,平时和父母交流也不多。他平时住在学校里,一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回到家,就是上网。
王佑红的父亲现在又焦急又愧疚。女儿很胆小,平时很少出门,在家只看看电视,不太和家人说话。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语言障碍,家里人也很少和孩子交流,孩子出走前,几乎没有家人发现有任何异常。
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李科也说,聋哑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较少,家长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总以为孩子“听话”就很好了,所以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关心很少;其二,聋哑人有强烈的自卑心理,所以和正常人很少接触,但一旦遇上聋哑人,就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很容易就与对方熟识,所以也容易被利用。
孩子说 我们很想找人说话
昨天下午,位于杭州下沙的杭州市聋人学校,同学们从网上看到5位聋哑学生出走的新闻后,不断地用手语交谈。
高二(1)班聋哑学生周梦洁用手语说:“我们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很想找人说话。现在有网络了,我们在网上交流,好像世界多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我感觉很好。我们在网上也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不认识的人是不可以随便相信的,特别是我们这些残疾人,更加不能轻信陌生人。我想,那几个出走的学生,他们就是太轻信别人了。”
老师说多教他们护身术
“万一碰到坏人,连喊都喊不出来,那怎么办呢?”杭州聋人学校老师说,为了让聋哑孩子在外出时的安全,首先就要教他们学会保护自己,这是学校的重头课。
该校针对青春期的男生、女生,设计了专门的安全教育讲座,对于女生,还特地教了女子防身术。
“聋哑人和外界接触少,他们不知道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很容易轻信别人,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毕竟,他们和健全的孩子不一样。”老师说。
专家说 他们最需要沟通
据省残联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目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人有105万人,占到残疾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聋哑人尤其是聋哑儿童的成长、生存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忽视的大问题。
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王飞从事帮助恢复聋哑儿童听力工作已有10余年,听说乐清聋哑少年离校出走的消息后,他表示:“这绝对不是一个个案那么简单。这些孩子和平常人不太一样,可是他们又那么渴望和平常人一样。”
王飞说,每年浙江省新增听力有障碍的儿童有600名左右。聋哑儿童因为听、说方面的障碍,对具体看得见的事物接受能力要强些,可对一些抽象、情感的事物,例如道德、法律甚至价值观的理解,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孩子的心理上显得更逆反,更敏感,往往一点小诱因就可能引发过度的刺激。王飞说,虽然他不能肯定五少年出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可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正是孩子们心理上的那种脆弱感以及和主流社会的偏离感。
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告诉王飞,让聋哑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王飞说,最理想的状态是,让聋哑孩子在0到7岁之间接受听力康复训练,这个阶段也往往是听说能力康复的最佳阶段。之后,具体一定听说能力的孩子就能在正规学校随班继续进行教育。然而目前就我省的情况来看,只有45%的适龄聋哑儿童能进入正常的学校,而其他的孩子到了学龄则只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他们生活的圈子还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他们的朋友也大多是听力障碍人士,这对他们的成长生活很不利。
对此,省残联工作人员黄树良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说,在他的接触中,聋哑孩子其实最需要的就是沟通。省残联曾组织过大学生和聋哑孩子们结对,互相进行沟通,效果非常好,可惜没有长期坚持下去。
“和这些孩子们说说话,哪怕听他们努力地说说话,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真的太渴望交流了。”黄树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