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老张
最爱这里的“斤斤计较” 最难舍相熟的菜老板
因为菜价比一般的农贸市场便宜一半以上,三里亭蔬菜零售市场每天都是人满为患,自行车在其中难以通行。手拎着大袋小袋,在拥挤的人流中举步维艰,光顾的每一位马大嫂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一位菜老板说:“双休日人更多呢,很多人其实是一次性买够一星期要吃的菜。先吃不容易放的,再吃好保存的,一个月下来能省不少钱。”
张强富,住在离三里亭市场不远的机神村,每天把三里亭当作他锻炼身体的最后一站。上午8点左右,在早锻炼后,他会步行20分钟来市场买蔬菜。因为天天见面,他经常光顾的几家菜摊老板都跟他熟络了,买菜也能便宜一些。
本来一斤菜差个一两角钱,也没什么,不过张大伯却还是要“斤斤计较”,因为老伴身体不好,需要看病,还有孩子买了按揭房,退休工资中还得省点出来给儿子。
“为什么要搬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这么远光坐车恐怕就得花上两个小时。”张大伯也听说了菜场要搬的消息,他甚至还在前些天专门体验了K192路公交车(买菜专线)。“虽然乘公交车有老年证不用花钱,但时间太长。”张大伯说,他对三里亭这个地方很习惯了,等菜场一搬,他熟悉的几个菜老板有的也不做了,蛮可惜的。
市场见证人
如今财大气粗的菜老板 不少是当时的装卸工
很多人都知道去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买菜便宜,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它其实是由三个公司分管的三个市场组成的:笕桥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杭州蔬菜市场三里亭分公司和三里亭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在这里,明着一片闹猛,实则“暗流涌动”——三个市场各为其主,各自较劲,为拉到更多的客户互相竞争。
孟海坤是三里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副总经理,也是三里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最初见证者之一。当初公司刚建时,他还只是个保安。因为忙着搬迁的事,孟海坤很忙,记者约了他好几次,终于在一个下午约到了他。
孟海坤说,最早,三个公司不是一起搬来的。当年,有一批人在艮山门那里摆路边摊,后来政府让这些人搬到了三里亭这里,他们就是第一批过来的,也就是现在的笕桥蔬菜批发市场,那是在1994年。1995年,杭州蔬菜批发市场三里亭分公司和三里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也先后在三里亭成立,成了如今“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杭州蔬菜批发市场三里亭分公司为国营,其他两家为民营。
摊位多了,业务量一下子上不来,加上三家市场的竞争,最初的几年,成了公司最困难的时期。困难到什么程度?孟海坤直叹气,说,难啊,难到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但是我们都挺过来了,直到2000年,我们的营业额达到了4亿元。”孟海坤说,后来的几年,虽然营业额没创新高,但是公司还是在稳步发展,员工也从最初的五六十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名。
“最初,这里以批发为主,在半夜12点开始交易,一直忙到早上五六点钟。然后一些菜农在白天把没批出去的蔬菜零卖,渐渐就成了现在的零售市场,也就是这杭州老百姓喜欢的最便宜的菜市场。”孟海坤说。
“14年,是不是也成就了很多菜老板?”记者问。“那当然了,现在很多财大气粗的菜老板,就是那时的装卸工、踩三轮车的。他们不少人现在一年成交额在几千万以上,少则赚几十万,多则赚上百万。”孟总说,这些菜老板刚知道市场要搬,就去勾庄那边建冷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