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薄如纸的西瓜,一个卖到100多元!
投资过百亿元的电厂,几百米的运煤路上一尘不染!
这些发生在宁海的稀罕事,背后都有一个幕后英雄——“循环经济”,既保护生态又要发展经济,鱼与熊掌兼得。近年来,宁海用废物创造了一个神奇。
在宁海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验收会上,来自北京的专家就断言,生态比宁海更好的,还有很多,但是像宁海这样能把生态与经济调和,取得双赢的,在全国都有特殊的示范意义。
8月26日,《循环经济法》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专家指出,该草案一旦通过,无疑将会为宁海发展添加“动力”。
一只“冰激凌”西瓜卖到100元
西瓜论个卖,而且要卖到100元一只,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双色冰激凌”。
在宁海县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一位从上海来采购的客人正在品尝这特殊的“冰激凌”,才咬了一口,便赞不绝口。
这种“冰激凌”西瓜外表看上去和普通西瓜一模一样,里面的瓤却是白里透红,因为在种植过程中用的全是有机肥,其甜度、水分都要比普通瓜高很多,且香脆爽口。
瓜农陈老汉开心地说:“现在市面上的西瓜大多是1元1斤,我们的瓜一般都可卖到四五元1斤呢。”
陈老汉是基地内的农民合作组织——金龙浦农业合作社社员,他说,西瓜能卖这么好价格,都归功于“循环经济”,因为他种瓜用的有机肥全部来自基地。
县农林局副局长童相本介绍,在这个基地,牧业公司将奶牛、生猪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半成品,以每吨300元卖给有机肥精加工厂。有机肥精加工厂再次配方后,生产出不同作物所需要的精品有机肥。同时,奶牛、生猪的尿液,经有机肥精加工厂沼气池处理后用于生产,每天排出的10吨沼液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基地,他们烧菜、洗澡用的燃料就是沼液。同时,西瓜采摘后,藤、叶则成了新鲜饲料喂养奶牛。
如此一环套一环生产,不仅对周边生态环境无影响,还产生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县农林局副局长童相本骄傲地说,这就是农业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将上游产生的废物作为下游的原料,减少浪费和污染。
目前,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面积占宁海县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业用地面积,在示范区里,通过“农业废弃物—奶牛、猪等家畜饲养动物排泄物—有机肥加工—农作物”这一循环链条,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9.7%,仅仅将区内70%—80%的菜叶、秸秆“吃”掉,仅此一项,一年能为周边农民增收200万元。
火电厂能开发成旅游区
在一般人以往的印象里,火电厂总是黑烟滚滚,粉尘呛人。可从宁海沿着滨海主干道进入临港开发区,一座投资过百亿元的现代化电厂——浙江国华宁海电厂,却丝毫不见脏乱,让几百米的运煤路上一尘不染,没有一粒散落的煤屑。
据电厂总经理工作部经理袁曙东介绍,电厂一期工程投资85个亿,有20个亿投向环保,仅仅两个圆形封闭煤罐,投资就超过1.6亿元。
目前,电厂除尘率达到99.3%,脱硫率达到95%以上,脱硝率达到86%左右,比欧版标准还要严格。袁曙东笑称,以后他们还要将电厂发展成为工业旅游的“看点”。
但宁海并不满足于引进一个环保的火电厂。“电厂在生产环节中难免会产生‘废物’,所以最好能找到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把这些废物‘吃’掉。”发改局负责人汪校明说。
为补上工业循环经济中的最后一段产业链,电厂所在的宁海强蛟临港工业区块,一个总投资2亿元的铜加工项目,因为废水问题难以解决,被拒之门外;而“吃”电厂废弃物的海螺水泥、“龙牌”纸面石膏板、“宏韵”新型墙体材料等项目,因在循环产业链中起到关键“补链”作用,受到了一路“绿灯”的关照。
袁曙东介绍说,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能把电厂一期每年产生的6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脱硫石膏全部消耗掉。
宁海有个水产“袁隆平”
宁海毗邻三门湾,近海养殖达23.8万亩,是我省最大的海水养殖基地,但过度的海水养殖会产生富营养化污染海域,而赤潮又给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为摆脱这一怪圈,宁海主动调整海水养殖的产业结构。
宁海大力引进推广海水池塘内循环养殖,即海水经一次性消毒后导入池塘,利用微生物、贝类和水生植物的生态净化能力,重复循环使用。
以前对虾养殖每半月要与大海换一次水,从放养到捕捞至少要放排水20次,现在仅需在对虾最后起捕时排一次水,其余全靠自我净化,每亩产量可达800公斤,为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也就是说通过生态循环技术,能用原来二十分之一的海水养殖10倍的对虾,现宁海县内循环养殖海塘达1400余亩。
许多渔民把主持参与此项“生态富民工程”的赵志东,称为“宁海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