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春 摄
浙江在线04月15日讯
最近一段时间,开车人在杭城路口等红绿灯时,经常有人快步上前,将一张张名片插入车辆的前挡雨刮器或左前窗缝隙里,有时干脆直塞给你。
名片上的内容如出一辙:“我公司常年有多余机打发票……诚信为本,长期受到客户信任”。谁在代开发票?这里头的水有多深?这些靠开发票牟利的公司是真实存在还是“影子公司”?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工商局查询:
哪些单位在抛头露面
记者是开车上下班的,稍稍留意,一天就收到了10张这样的卡片,其中有1张重复。这9张名片共涉及13家单位,其中以建筑工程类企业为主,有5家;物资、材料公司3家;广告公司1家;税务咨询代理公司2家;商贸公司2家。
这些企业是否真的存在?假如是真,代开发票这里头有一条怎样的利益链?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企业(组织)只有完成一整套工商注册,领取了企业经营执照,并办理了相当于企业户口一样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之后,才能到属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证、开立税号,购买各种税务发票。发票则是财货两清,或者服务终结、结算完成的凭证,按常理,每一次经营或者服务行为终结,说白了就是人家付了钱之后,你都应该给人家开具发票。怎么会有卡片上白纸黑字写着的“常年有多余机打/手写发票”出现呢?
拿着这9张卡片,记者来到杭州市工商局,对13家企业进行查户口。查询结果让记者惊讶,8个企业名称没有查询到,其余5个企业名称都能找到注册痕迹。其中,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在上城区注册,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在萧山区注册,而一家广告公司则是在淳安注册,这三家企业每年都在年检年审。卡片中一家名为杭州昌盛贸易有限公司的企业已经因为两年没有参加年检,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工商局人员表示,没有查询到在册信息的8个企业名称,不排除做了伪装,即有这个实体,但已经改头换面。
代开发票佣金1~3%
在调查中,记者拨通了名为杭州丽典税务代理有限公司章姓业务经理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中年女性,声音沉稳。
记者询问开票的报酬,“章姓经理”表示:票面高一点的,点数可以低一点。如果只开万把块钱的票,那要2~3%。如果开10万元以上,点数可以降到1个点。“要是成为老客户的话,还可以争取低一点。”章经理提示。
对于记者有关发票真假的疑问,章经理明确表示,“没关系,你可以先验证后付款”。
记者再次问:“你们税务代理公司怎么可以开这么多种类的正规发票?”
“我们代理着好几家公司,平时我们就给他们处理一些税务业务,他们发票有得多。”
记者在杭州市工商局没有查到这家名为“丽典”的公司的任何注册信息,看来“丽典”不过是个幌子。
记者随后拨通另一家公司,这是一家在上城区注册的建筑材料公司,卡片上业务主办的名字叫“林燕”,接听手机的却是一个男人。记者询问开发票的点数,得到的答复和上一家差不多。
记者调查的情况在一位企业经营者的口中得到证实。正在经营着三家公司的管先生向记者透露,实际上代开发票早就存在,只是以前代开发票与要求开发票的单位多为朋友关系,或者关系企业。比如有些单位以店面直接销售为主,多为现金交易,平常不开票,或者很少对外开发票,就会有很多空余发票。假如恰好关系客户有大量现金支出,而没有发票,“互帮互助”的协议自然达成。又比如,某些行业广告支出超出一定比例即不能抵冲成本,而关系企业恰好这一冲抵比例没有超出,“就可以互通有无了”。管先生没想到,现在有人靠这种“生意”来牟利了。
记者的另外一位经营公司的朋友透露,“现在街上兜售假发票牟利已经很少了,算是小儿科,都是些没资源也没本事的人。能开出正规发票的,都是企业资源丰富的行业。”这位朋友透露,现在除了增值税发票是“高压线”,绝不代开,其他发票,只要你想要,都有。
有人花了200元
“买”回来10000元的发票
为了拿到更确凿证据,记者委托朋友和票贩联系,对方答应开2张会务发票,金额总数1万元。作为报酬,朋友要付给他2个点即200元的佣金。
拿着这两张发票,记者对着阳光看,有水印,再看开具企业的章,印痕整齐。
记者将两张发票上网查询。结果显示:两张发票均通过了浙江地税网络查询系统。这表明发票都是真的。让记者疑惑的是这两张服务发票的“购买纳税人”和“发票开具单位”并不一致。开具单位为杭州新开元大酒店的那张发票,“购买纳税人”是一家在杭州注册的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而另一张落款“杭州人人大酒店”的发票,“购买纳税人”则为一家在杭州注册的标识系统有限公司。
记者就此咨询12366税务专线,工作人员表示,这说明发票购买单位在违规使用发票。“除非开具单位和购买单位是集团与子公司的关系。”
记者随后向杭州新开元大酒店求证,工作人员表示,新开元在杭州有三家店,但和记者报出的这家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有可能有人盗用新开元酒店的名义刻了章。这一点,记者在新开元大酒店得到了证实,当记者将发票拿到酒店前台时,前台工作人员当即表示,这张发票不是他们的,他们的发票章要比记者所拿的这张发票上的章子小一些。
自家购买的发票怎么会流到市场上,又盖上了其他公司的公章?这里头到底有何猫腻?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