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姚海翔 摄
两只朱鹮被装上船,准备运往它们的新家。 本报记者 吴新燕 摄
浙江在线04月17日讯
看着鸟笼里那10只长嘴大鸟,德清下渚湖80多岁的老人高阿弟不禁感慨:“50多年前这里朱鹮好多的,出去打渔时就能看到它用长嘴在水里东戳西戳,捕泥鳅吃。”
昨天,从陕西来的10只朱鹮(5雄5雌),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安家落户。这意味着在浙江消失了50多年的“国宝”鸟种终于回来了,而浙江也开始重建保护朱鹮种群。
现场: 5对忠贞情侣惹人怜爱
朱鹮,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这些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人知道:它们是动物王国最专一最痴情的物种,终身恪守一夫一妻。如果伴侣不幸早逝,它们绝不会再开始另一段感情。
人称“朱鹮姐姐”的杨小曼,是陕西来的金牌饲养员。这次她跟随5对情侣一起长途跋涉,目的地就是下渚湖湿地内一座叫“扁担山”的小岛。
那里,有这10只朱鹮在浙江的新家——被葱郁植被环绕的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格式铁笼。
看着笼子里惹人怜爱的两只朱鹮,有人兴奋地发问:“为什么有些朱鹮是淡灰色,有些朱鹮羽毛发红?”
杨小曼这样解释:“朱鹮会变色,繁殖期呈浅灰色,生蛋孵出宝宝后,它们的羽毛又会变成美丽的红中带白。”
正说话间,一只母朱鹮饿了,扬了扬长嘴,另外一只雄朱鹮马上用嘴递来一只活泥鳅,情意绵绵。
“这么忠贞的生物,万一有一只死了怎么办?”有人开始担心。
站在一边的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说,我们会派科学家和专职的饲养员照顾这5对朱鹮,它们也都非常强壮,看起来情况很不错。
“万一需要再调拨朱鹮,我们也会全力支持。”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负责人说。
疑问:这些朱鹮是花百万元买来的吗
浙江土地上最后一次见到朱鹮是在1956年。据省林业厅森林资源处副处长赵岳平介绍,当时在宁波采集到3只朱鹮。
数年来,浙江不断试图重建朱鹮种群。据赵岳平回忆,2000年左右,国家林业局曾考虑从陕西省调配一些朱鹮给浙江,但当时陕西省考虑到种群还没多到引种的程度,因此没有成功。
去年,在国家林业局的再度调配下,5对朱鹮终于在几天前运到了浙江。
就在5对朱鹮运来浙江的前后,一个消息不胫而走:“这些朱鹮是浙江以每只10万元的价格从陕西买来的!”
对此,浙江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十分肯定地说:“根本不存在买卖朱鹮的行为,我们也不允许存在这种行为。”
那么,百万元引进保护资金到底是怎么回事?
方盛国教授说,上百万经费是作为保护重建浙江朱鹮的科学研究经费,这经费包括跟陕西省合作做朱鹮的后续研究,如记录监测、笼舍修建、购置科学仪器等各种朱鹮科研保护所需。
德清林业局负责人也证实:省林业厅拨出100万元,德清县政府拨了100万元,这些都是用于朱鹮种群重建保护科学研究的。
对朱鹮易地在浙江重建保护种群,国家林业局非常支持。4月13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给浙江发来贺信,对浙江自筹资金率先实施朱鹮易地保护与种群重建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拯救朱鹮不容易,易地保护更有利于朱鹮种群保护。”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负责人说。
据记者了解,曾同样面临濒危的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中国的麋鹿,都因为易地种群保护而摆脱了濒危的命运。
意义:朱鹮能监测环境
“一天能吃半斤活泥鳅的朱鹮对环境很敏感,能作为环境的警示监测动物。”方盛国教授说。
要保护朱鹮,首先要保护朱鹮栖居的环境,要保持传统的耕作方式,要保留冬水田,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能向湖里排放污染物。“德清的气候水环境很适合朱鹮。”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说。
方盛国说,2004年,他们曾到临安、安吉等浙江有湿地的地方都去调查过,最后大家认为德清下渚湖湿地从综合素质来说最适合作为国宝的浙江易地保护地。“下渚湖湿地水环境很好,周边没有污染,当地对鸟类的保护热情又很高。”
朱鹮喜欢安定。遇到一个水环境好、食物充足没有打扰的合适地方,它们会永久地留下来。“不仅希望它恢复成为下渚湖的老居民,更希望整个浙江能不断见到它们的身影。”方盛国说。
未来:在全省各地推广朱鹮保护
有了自己的新家,5对朱鹮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赶紧适应环境。目前,这5对朱鹮中,已有3对进入繁殖期,很怕受到惊扰。“我们一切以保护朱鹮为重。”下渚湖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伟说,如果朱鹮身体状况合适的时候,会作为科普教育项目让游客在观鸟平台通过望远镜观看。
3个观鸟平台,其实就是离鸟笼800米之外的凉亭。“游人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它,它处于丛林掩映中,却看不到人,应该不会打扰它们的。”
据了解,德清县林业局初步考虑,如果观鸟台建设及时,可能会在5月1日短暂向少量游人开放。
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表示,最近几年主要任务是繁育5对朱鹮,扩大种群,一旦种群足够多了,就会将强壮的朱鹮在下渚湖湿地予以放飞,让它们真正变成适应下渚湖湿地的野生朱鹮。而当繁育工作一旦达到合适阶段,将会在浙江各地推广朱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