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高考关系千家万户,我省2009年新课改高考方案昨天下午一经公布,就引起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模式,在文、理科两大类和艺术、体育两小类的框架内,所有的招生学校不管其培养模式是否有差异,均实行统一的考试科目;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兴趣爱好、学业专长和发展潜质上有什么差异,均接受同样的考试科目、考试标准的检验。这一高考模式的优点是衡量标准统一、有利于体现形式上的考试公平和教育公平,但在高度统一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学校的个性和自主选择性均难以体现。
从2009年开始,我省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高考新模式,可以让不同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的考生通过适合自己的考试,被选拔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和专业,接受适合的高等教育。
这一改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培养既有必备的知识基础,又有个性和特长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有利于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呼唤个性化高考模式
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出台,直接原因是我省从2006年开始实行的高中新课改,但其深层次的背景是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形成的高考模式,已不适应我省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现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要一种相适应的人才选拔模式。
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省高考录取率为7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8%,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6.6%。也就是说,100个初中毕业生中,有将近97个人能读上高中;100个18至22岁的青年中,有38人能上大学。这两个数据告诉我们,现在浙江的高中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也已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考所承担的职能发生了变化,高考已不全是精英人才的选拔途径,而是把不同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年轻人向不同培养职能的高校分流的过程。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认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的功能已经不再只是选拔整齐划一的少数人才,而是高校与学生,通过考试及其他方式,进行双向互动选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单一的选拔模式很难适应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样性需要。重点大学培养的是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从一般的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将来是一批专门人才,而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素质、有技能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普及化后,学生个体差异更大,所有的学生参加完全相同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
但高考试题太容易,对培养精英人才的重点大学来说,选拔性不够;试题太难,则给学习成绩一般的考生带来极大的挫败感。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时,同样的高考试卷,高分和低分相去甚远,总分750分高的可以考到近700分,而低的则只有200来分,甚至更低。
精英教育的高考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教育普及化下的所有考生,考生和高校都希望能针对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和不同培养目标高校而设置的个性化高考。
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实施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打破了以往科目设置高度统一的模式,使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科目,自己来掌握考试的难易程度;使不同类型的学校能选拔到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学生,初步满足考生和高校对高考的个性化需求。
分类测试让学生可以量力而考
“分类测试,分批选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说,这样的改革与传统高考模式的最大不同,是不再用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对于考生而言,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个人志向,选择不同的测试科目,最大限度地获得选择学校的自由。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林正范说,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的共同趋势之一,它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中最重要的思想,即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禀赋能够获得最适合个体特征的充分的发展。新课改高考方案不仅有利于个性发展各异的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机会,而且有利于高校依据各自的不同类别与定位,依据各自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恰当的学生入学。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新课改高考方案在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方面,除了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类别外,在第一类科目的自选模块考试时,考生可以在18道题中自主选答其中的6题。另外,在技术和英语听力的考试中,考生可以自己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再选择其中的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
新课改高考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类别的考试科目,量力而考,可以减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校长阮志康说,类似他们学校这样的中学,有近一半的学生可以从繁重的综合科目的学习和高考压力下解脱出来,投入到更有兴趣的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校长姜益鸣认为,分类测试将引导基础教育走个性化道路,高中学校可以因材施教,更好地组织不同文化基础、能力个性的学生开展选课走班修习课程,进一步推进个性化教育。
考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考生在高考那几天的任何一点点差错,都会影响到他的前途,一考定终身给考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每年高考期间,考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如临大敌,尤其是英语听力考试,有时因为设备和环境等原因,给考生造成的影响都是难以弥补的。2005年我省实行自主命题的第二年,高考外语考试取消听力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新课改高考方案中,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可以进行多次考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是高考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受到考生、家长、老师的普遍欢迎。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校长阮志康说,这大大降低了一次考试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杭州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说,一次没考好,可以再考一次,这样做更加公平,也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