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成片的排屋安置下了被征地农民
图片说明:村民讲述变化
小区宽带入户,八成住户购置了电脑,农民下班后上网“冲浪”司空见惯,有的还用QQ与在外地工作、上学的儿女聊天。农民的生活习惯也开始和城里人“接轨”:早上,在小区空地上锻炼身体;晚饭后,出门散步或到附近超市购物……
农民入住城市社区一样的排屋群
当很多人还在计算着即将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时,在杭州湾北岸的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2万多农民的生活已因这座大桥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通过土地置换方式盘活存量土地,根据安置区规划建设了东海花苑等安置房,解除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东海花苑斥资5亿元,新建2400多套住宅,建筑风格、绿化设计、物业管理丝毫不亚于城市社区。
心声:“日子过得挺舒坦的”
周嘉明是东海花苑的新住户,住在嘉兴海盐东海花苑18幢4号,一年前刚搬到这里,原来村子里自家房子和自留地因为大桥建设而被征用。“土地赔偿金加上被拆迁的房子,我自己再掏4000多元,就换来了这套排屋。”
周嘉明的两个儿子现在都不在身边,只是节假日偶尔过来和老两口一起住,原来住在周家村老房子里时,住户都散落着,老两口想找邻居说说话都不方便,“现在大家住在一个小区了,进进出出都能碰上,经常吃完饭聚在一起拉拉家常。”
不仅住进排屋,当地政府还给两位老人交上了养老金,帮他们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如今已经58周岁的老周再过两年就可以月月拿上500多元的养老金了,加上自己经营的药店的收入,用他的话说是“日子过得挺舒坦的”。
“想想还是觉得住进这里好,老了还能有保障,如果现在让我下地干活靠天吃饭,到哪是个头啊!”对于政府将差遣户集体安置到这里的做法,老周心里还是挺支持的。
落户企业改变农民就业方式
就在三四年前,海盐东北部的这片偏僻海涂,还随处可见杂草,农民多以种水稻和棉花为生。现在,新区内新楼林立,车流不息,422家工业企业相继落户,新型建材、通用设备制造等产业初具规模。
众多企业在身边出现,改变了农民就业方式。由于大桥建设和新区开发,一万多被征地农民急需就业,但他们大多缺乏一技之长,海盐特意把电焊、面点、家政等27个工种的免费培训班办到村里。仅曙光村七组98名被征地农民,就有79人参加焊工培训。在大桥新区,1.3万原先只会种田的农民,培训后在企业里当上了电焊工、叉车工、维修工,占当地45周岁以下农民总数的80%多。新海村村干部杨正六说:“村里2000多劳动力大都在企业上班,去年人均收入近9000元,3年增长了3000元。”
漫步大桥新区,到处是“大桥网吧”、“大桥通讯连锁店”、“大桥超市”等打着“大桥”牌子的店面,店主却多是当地农民。新区负责人说,跨海大桥带来的最深刻变化,莫过于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一向保守的海涂农民,也懂得掌握商机开始创业,目前已有近3200名农民经商办企业。离大桥不远的新城村,近3年已新办企业4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