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8日讯
考试方式的变化、评价体系的变化、志愿填报的变化……在昨天公布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中,充斥了太多的变化,在引起了大众关注的同时,也让面对2009年高考的考生和家长们产生不少疑惑。新高考方案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实际问题?
从今日起,每日商报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新课改高考方案”,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我们还开出热线85051890以及QQ100052916,把你对新高考政策的想法和问题留给我们,我们将请有关专家作出针对性回答。
昨天,新课改高考方案一公布,就立刻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纷纷打听这根“指挥棒”今后将挥向哪儿。尤其是考生和家长,面对全新的高考方案,许多人还没搞清楚政策的具体细节,对明年高考如何实施、操作心存疑惑。为此,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专门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问: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录取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实施新方案后,继续实行平行志愿,坚持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在录取中,根据考生的志愿和高考成绩,按学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由学校在120%以内确定),从高分到低分向招生院校提供电子档案。
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表跟随被投档考生的电子档案提供给招生院校。在投档分数线以上,招生院校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实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问:针对分类测试,考生报名时怎么选择?
答: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分类测试分三类。
第一类考试科目、内容所对应的招生院校、专业由现行的第一批招生院校、专业自主选择形成;第二类考试科目、内容对应于除选择第一类以外的其他本科院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专业;第三类考试科目、内容对应于高职高专院校。
考生在报名时自主选择报考的类别,也可以跨类兼报,比如兼报一、二两类、二、三两类,在理论上也可以三类均兼报,但在实际选择中不作鼓励。不同类别中名称相同的科目采用相同的试卷。考生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长作出科学的选择。
问:为什么在第一类考试科目设置自选模块?
答:在第一类考试科目中设置自选模块,一方面是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理念,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扩大高校的自主选择权,给高校选拔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学生以一定空间;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展现自己学业专长的机会;基于高中会考已对全体学生选修模块的学业情况作出评价并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提供给高校作录取时的参考,第二、三类不考自选模块,有利于减少大部分学生的负担。
问:在高职、高专设置“技术”考试科目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高职、高专的考试科目为“3+技术”,与第一类和第二类院校相比,去掉了文综、理综和自选模块,增设了技术。
这主要是为了引导有应用技术潜质的学生加强技术课程学习,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推动高中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培养的是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增设技术科目的考试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弱化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价值观,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
问:英语听力、技术考试为什么采用平时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形式?考试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实行平时考试,有利于缓解“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可以降低一次考试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减少因一次失误而无法反映考生真实学业水平的现象,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
在平时完成听力和技术考试,也有利于考生在高考前集中精力于高考统一考试的复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还可以避免高考时因设备和外在环境或其他因素给考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英语听力考试和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首次考试分别于2008年9月、10月举行。
问:“综合素质评价”与现行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有什么区别?
答: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比现行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内容更全面。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文化科目轻实践课程、重智育轻体育美育、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高考方案采用“写实性评价+等第评价”的办法记录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它建立在学生成长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有利于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省教育厅负责人最后指出,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实施,将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扩大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透明,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