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龙泉4月18日电 55岁的叶正松是龙泉市龙南乡上田村低收入农户,过去一直为借不到发展高山夏菇的本钱而发愁,现在不同了——他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到村里的“创业银行”贷款。
上田村“创业银行”实质是一种互助资金,它由中央、省级财政给村里注入30万元“本金”,然后发动农民入股建立“互助资金”,入股农民组成互助会,入股农民如有贷款需要可随时向互助会申请贷款。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贷到款。”今天,领到5000元贷款的叶正松兴奋不已,他说,有了这笔资金,今年他家要做2.3万袋夏菇,预计到10月就有上万元收入。
目前,龙泉在5个贫困村建立了5家“创业银行”,家家户户都可入股,目前有575家农户在各自行政村入股,成为名副其实的“银行”股东。4月初,中央、省两级财政拨付的15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早已分别注入这5家“银行”。
塔石乡南弄村党支部书记刘继平告诉记者,村里的“互助资金”管委会由5人组成,成员全部是从入股的农民中选出来的。为保证资金运转安全,股东们还选出了监督委员会监管资金。村民按自愿原则每户交600元股金,入股农民除年底可参与分红外,每户还能申请贷到2000元至1万元发展资金。
“村民参股的积极性特别高。”刘继平说,3月28日南弄村“创业银行”开张当天,就有20家农户来申请贷款。目前,全村有116家农户加入了互助会,共募得股金6.6万元。
对于想入股而无力交纳股金的特困户,互助会给予600元赠股,特困户还可享受股东的待遇。“创业银行”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南弄村特困户刘查田不仅获得了村互助会600元的赠股,还以林权为抵押,从“创业银行”低息贷出5000元资金,投入到30亩瓯柑林开发上。在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的金埠村,从“创业银行”贷到款的村民今年家家种上了高山四季豆。
龙泉市农办有关负责人说,在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这是国家财政扶贫模式的一种创新,不仅有效缓解农民尤其困难农民贷款难,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发展生产的能力,还能让国家的扶贫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循环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