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海盐秦山镇北团农业园,处处飘荡着芦荟的芳香。永兴村村民周云光在田头盘算着下一轮芦荟种植计划:“这几年行情比较好,我打算在自家承包田里再增加两个大棚,这样每年能再增加万把块钱收入。”
在海盐,像周云光这样靠种植芦荟致富的村民不下百家,当地芦荟专业合作社的种植面积达500多亩。由于芦荟一次性种植、常年收益的特性,村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绿色银行”。而带来这座“绿色银行”的,是一名失去右腿的党员万福根。通过种植芦荟,不仅让自己找回了人生的方向,还带动了当地的芦荟产业。
8亩芦荟成为人生转折点
北团农业园的这500亩芦荟基地,其中万福根个人的芦荟种植面积有100多亩。他不仅自己种芦荟,还为大家提供芦荟种苗及技术指导,并帮助他们开拓销路。眼前这个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当地首屈一指的种植大户,却因一场事故而改变了人生。
时间退回1998年,万福根还在村办的石料厂当采石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不幸失去一条右腿。无法继续工作的万福根拿着微薄的基本工资,在家一住就是7个月,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我今后该怎么办?”一天他在《海盐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北团要搞农业园试点的消息,又过了几天,他又从《新农村》杂志看到一篇关于芦荟的报道,他觉得看到了希望。
第二天他就跑到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了几本关于芦荟的书,又联系上了上海交大的芦荟研究专家,请他当顾问。在专家的指导下,万福根边学边干,8亩芦荟园很快在北团农业园成型,第一年就为他带来了10万元收入。
“苗我借给你,芦荟我包销”
“是万福根教会了我种芦荟。”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周云光对万福根感激万分。在种芦荟前周云光一直做临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他家里刚借钱盖了房子,没想到厂子又倒闭了,没有了经济来源,还欠下一屁股债还不出来。
看到万福根的芦荟园,周云光也萌生了种芦荟的想法。“你想种的话,我来帮你好了。”万福根主动上前询问。“想是想,不过资金不够,搞起来也难啊。”“不要紧,我先把苗借给你,先种起来再说。”“销路不晓得好哇?”“这个不用愁,你的芦荟我包销。”
万福根的话让周云光吃了“定心丸”。2000年12月,他拿着借来的3万多元和万福根提供的1200棵芦荟苗,在万福根的隔壁田里种了2亩芦荟。由于挨得近,周云光经常跑到万福根园里讨教栽培技术,万福根也时常抽空过去指导。没过几年,周云光不仅收回了当初的投入成本,而且还清了家里的债务。
产业链延伸造福更多农户
跟着万福根种芦荟,他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通元镇雪水港村村民顾仁良深深记得有一年全国芦荟价格暴跌,从每斤4角跌到每斤3分。“当时很多村民都沉不住气,急于处理掉,把大棚也拆了,我也动过这个念头。是万福根帮我渡过了难关,要不是他,我那几万块就打了水漂。”
其实早在2001年,万福根就与杭州、苏州两地的饮料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对方派技术人员来帮助合作社搞生产基地,同时保证对合作社生产的芦荟进行收购。2003年,嘉兴一个食品企业老板看中了秦山丰富的芦荟资源,找到万福根要与他合作开发芦荟深加工产品,由此诞生了“味之源”芦荟饮料品牌。目前北团芦荟基地60%的芦荟都由“味之源”收购,随着企业产能的逐步扩大,今年甚至出现了芦荟供不应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