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4日讯
义乌是全国“武术之乡”,从大陈到佛堂,从廿三里到后宅,义乌的武术文化几乎遍及城乡。义乌武术协会主席骆广才这样形容义乌武术的群众基础:“义乌的‘东南西北中’,处处都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
义乌武术产业处在怎样的发展状态?东方武馆馆长张征军直言不讳:“难!关注武术的义乌人已经越来越少。”张征军开了五年武馆,在他的武馆里长期学习武术的人,多半来自江西、安徽甚至中东等地。
充满武术传奇的热土
掀开义乌厚重的文化史书,义乌武术所绽放的光芒足以让人惊叹。唐朝“一檄传天下”的骆宾王,文武双全,曾与徐敬业一同讨伐武则天;北宋抗金名将宗泽,老当益壮,68岁仍征战朔北,保家卫国;明朝抗倭将士陈大成、王如龙等人,舍身忘死,抵御倭寇……
据统计,义乌历来被授予元帅、将军、总兵、副总兵、参将等武职的有228人,散落在民间的习武者就更多了。俗语“兰溪埠头,箫山哺头,义乌拳头”在民间广为流传,义乌武术之名可见一斑。
义乌民间武术形式多样,套路众多。黑虎拳、五虎拳、梅花螳螂拳、盘龙刀、叠罗汉等不胜枚举。义乌武术更是造就了义乌人重情义、主正义、讲道理的豪迈性格。可以说,在义乌长达2200多年的发展史上,义乌武术无论是在义乌的地方文化,还是在民族大义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义乌武术在全国享有盛誉。”一直致力于弘扬义乌武术的骆广才说,义乌的“武林人士”在诸多国际国内比赛中都取得过辉煌的成绩。2003年,义乌的武术代表队先后在浙江国际武术交流大会、香港国际武术交流大会、第四届“庐山杯”全国武术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等比赛中获得数十枚奖牌。义乌人张春燕更是在2007年世界武术锦标赛剑术比赛中问鼎冠军宝座。
义乌的武术协会和武术培训班更是遍地开花。据骆广才介绍,义乌的武术协会有太极拳协会、拳击协会、摔跤协会、健身气功协会、木兰拳协会等等,遍布城乡,义乌城区大部分小学都有武术培训班。
传统武术面临失传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武术已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河南登封成功走武术文化产业化之路值得义乌借鉴。在那里,武术产业已基本走上武术市场化、武校集团化的发展轨道,并产生了“文化促经济、经济促文化”的双赢效果。而单一进行武术人才培养,未能以“武术”为创意核心发展相关产业,使得义乌武术陷入了“行内人称道,行外人不知道”的怪圈。
义乌武术界相关人士表示,义乌武术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之中,并未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这种“多元化”发展不外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与学校合作办班、开武馆、武术交流盛会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上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弊端和隐忧。
传统的义乌武术基本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张征军说,以前有钱人家会花钱请武术家教,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武术。还有些习武人家靠收一两个徒弟延续本家功夫的香火。这种方式,在义乌武术的传承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发展至今,已逐步显现弊端。每类武术套路只有一两个继承人,有些甚至无人继承。散落在民间的义乌武术精粹,散乱无序地发展,使得一些传统的武术套路面临失传。义乌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规模化教学才可避免这些问题。
于是,在义乌武术界,出现了像张征军这样希望通过创办武馆发扬义乌武术的人。但据记者了解,义乌正规的武馆不超过五家,这些武馆所教授的武术,大都是散打和跆拳道,义乌当地传统的武术套路或没有市场,或缺少教练,并没有在武馆里得到真正传承和发扬,而义乌城乡更不乏一些没有经过民政局审批的武馆。同时,由于义乌人习武之气日衰,一些武馆甚至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倒闭,如去年宇振武馆的倒闭就是一个例子。
面对生源缩减,管理混乱,人才匮乏等困难,义乌精武武馆为了摆脱困境,将武馆办进了宾王中学,希望依托学校走出发展的新路。但宾王中学体育馆王老师告诉记者,该武馆的生意差强人意。由于武馆开在学校,社会上的人经常进出,会影响学校的安全,目前该武馆与学校的租房合同已快到期,很有可能要外迁。
骆广才说,武术的社会化战略他并非没有考虑到,但是实施这项战略却困难重重。他说,每次参加比赛或举办武术交流会,他都要到处想办法筹措资金,可谓“筚路蓝缕”、“冷暖自知”。每年一届的义乌武术交流会,去年就因资金得不到支持而停办了一届。
相关产业发展脱节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武术产业化不应只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还应包括围绕“武术文化”发散开来的一批相关产业,这些相关产业在义乌鲜有发展。
武星武术用品有限公司是国际商贸城中最大的专门从事武术器械生产和销售的公司,该公司挂在网上的名称是“义乌武术用品有限公司”,但它并非义乌本地企业。该公司负责人吴玉红说,之所以打义乌牌,并非是想依托义乌“武术之乡”的品牌效应,而是想借义乌庞大的小商品市场,更多地把产品卖出去。
她还告诉记者,义乌本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虽然也来公司采购一些武术用品,但绝大部分是去搞二次销售。廿三里武术协会主席骆仲华也曾到此采购,但为数不多。她还凭此推断,义乌本地可能没有专门从事武术用品生产的企业。
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武术宣传交流的平台,没有将传统文化与相关产业结合起来有序发展,没有将武术相关产业做起来,这些无疑让义乌武术产业化步履蹒跚。
义乌武术出路何在
现年72岁的骆仲华是义乌武术界的知名人士,他是骆家拳的第四代传人,徒弟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义乌武术协会主席骆广才当年也曾在他门下习武。
对于如何发扬义乌武术,骆仲华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义乌武术想发扬光大,必须办武术学校。武术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先办武校,走武校集团化的道路,再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在义乌或许行得通。
他认为,家长不让小孩子练武是因为他们认为练武会妨碍学习。他说,义乌武术缺的不是武术教练,不是办校资金,也不是武术文化底蕴,而是愿意并有能力去做大做强义乌武术的人才。
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在义乌廿三里第二小学办起了一个武术培训班,希望从小学生抓起,让义乌武术薪尽火传。他说,开武术班收的学费还不够支付武术教练的工资。为了弥补义乌武术在初中阶段教育的空白,他又在廿三里初中办了一个武术训练队,并且免收学费。去年,他在武术教学上的投入就达1.8万多元。
张征军是骆仲华最小的徒弟,他对振兴义乌武术产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义乌应该多办武术交流会。武术交流会能够促进各武术套路相互交流,解决闭门修炼的弊端,活跃义乌武术氛围。有了好的氛围,产业才能兴起,并逐步走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路。
骆广才表示,义乌武术要实现产业化,首先需要义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发挥武术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动社会各界支持义乌武术。这样,义乌武术才能发扬光大,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