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副省长茅临生来我市调研土地流转情况。对于我市的土地流转工作,他给予了“思路正确、总体可行”的高度评价。在当天的汇报会上,南湖区和平湖市有关负责人分别就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汇报。其间,茅临生多次围绕“土地流转前种什么”、“流转以后农民干什么去”和“有没有对农民保障的文件”三个问题发问。而这些问题,正是切中了“为什么要流转”和“怎么样确保流转”的关键点。
我市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又受到粮食任务、集体提留等制约,出现了土地在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很多农民都是以无偿甚至是负偿进行转包。到了1996年前后,由于种粮效益继续低迷,土地经营负担加重,不愿经营承包土地的农民不断增多。这一阶段,也是我市土地集中流转面积最大——72.56万亩,涉及农户最多——16.4万户的阶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土地流转的各项指标数字都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而2003年以后,由于农村土地征用速度加快,特别是受粮价提高,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出现了逆转的态势,到2006年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回落到了27.19万亩。虽然从2007年起,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对建设现代农业的作用,加大了对土地流转宣传和政策扶持,全市土地流转才开始回升。到2007年年底,土地流转总面积为30.62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2.07%,流出土地涉及农户15.27万户,占总农户的25.15%。但有关专业人士认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来说,这一数字仍然偏低。
和上周我市党政代表团考察的宁波慈溪市相比,慈溪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5万亩,占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46.9%,占耕地总面积的46.9%。而在该市的桥头镇,200亩以上的农场就达到24家,1000亩以上的3家。规模经营带来农业效益翻倍,农业设施大大改善。桥头镇目前拥有国家级无公害基地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8个,国家绿色食品2个。市农经部门有关负责人在较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要想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
但目前嘉兴的规模经营之路仍需要大力开拓。对于茅临生的第一个提问,记者从两位县区负责人的回答中发现,我市目前的农业生产已呈副业化、兼业化和老龄化趋势,年富力强的人都已经进场打工远离土地,这就造成很多只种一季的“口粮田”,更多的时候土地都在闲置,利用效率不高。
而对于茅临生的另外两个问题,有关负责人表示,“承包田换社会保障、宅基地换商品房”,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不仅不吃亏而且效益更高。目前,我市农民收入增幅已经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而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非农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更多的农民来说,土地流转出去后,既能增加一份流转收益,又不会影响农民的其他收入。在茅临生副省长此次调研的平湖市,在新埭镇南阳村有一位名叫王中明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在该镇星光、鱼圻塘等村承包农田200多亩,这几年,不仅他自己通过实施土地规模经营,走上了致富道路,而且他的果蔬种植基地每年要为请来的农民工发放工资20多万元。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土地流转后,农民增收又多了一条路。
有人说,没有保障的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而我市早在2007年就出台《嘉兴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民社保。从2003年以来,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乡镇(街道)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100%。2003年至2007年,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覆盖率和筹资水平等衡量城乡合作医疗水平的主要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都有了一份自己的保障,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有保障又有收益,正像茅临生最后总结的,嘉兴的土地流转之路已有了自己的特色,他更希望嘉兴能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走出“嘉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