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解释:一个“仿”字说明当时的越人很务实
中国为礼仪之邦,礼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祭祀祖先的鼎、鬲等器皿,被赋予神圣的含义。冶金业出现后,人们用昂贵的青铜器去铸造礼器,以示对祖先的虔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贵族在日常生活中盛食器皿也有刻意的讲究,各级贵族因身份地位不同,使用不同规格的盛食器,也称为礼器。
礼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陈元甫解释:当时礼制有规定,一般百姓家里是不可能使用礼器和乐器的。亭子桥窑址的发掘表明,这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的窑场。
从以往考古实践看,中原一带的诸侯国都用青铜器作为礼器,而这次出土的越国礼器,却都是仿青铜的瓷器。多了一个“仿”字,却能说明很多当时的实际情况。
在远古的时候,部族有人死去,活着的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并没有死,而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活着的人出于友爱的心理,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供奉,用礼器和乐器随葬。
“为什么江浙的越国大墓都不直接用青铜器随葬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青铜器研究专家曹锦炎说,“越国的青铜原料比较珍贵和稀缺,当时越人比较务实,他们把青铜原料主要用在兵器和生产工具上,以加强军事发展增强国力,随葬品就用仿青铜器的青瓷替代了。”一个佐证是,目前流传下来的越国青铜文物,大多是兵器和生产工具等。
同样,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当时越国都城在今日的绍兴,德清离绍兴路途遥远,为什么要将这种重要的窑场放在这里?”
考古学家分析,估计亭子桥窑址生产的年代是越国最强盛的时期。当时,吴越两国战争频繁,德清在战国时期,位于“吴国之南疆,越国之北陲”,也就是吴越两国的交接地带。越王勾践灭吴后,德清归越。
还有学者认为,越国曾有一段时间将中心放在安吉,安吉城市周边布满了重要的手工业作坊,安吉、德清一带肯定属于越国比较重要的地区,而安吉离德清很近,否则窑场也不会选址这里。
另外,这里有丰富的高岭土,它是制作青瓷必备的原材料;烧窑需要水,将烧成的器物运往全国各地也需要有水路通行,窑址附近的东苕溪无疑是最好的水源和交通运输通道。
“隔壁邻居”称:浙江德清是无锡鸿山大墓出土礼乐器的生产地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青瓷的成熟烧制年代在东汉”,此前的瓷器称为原始青瓷,两者的区别在于——成熟青瓷达到了现代瓷器制作的要求与水平,这么算来,亭子桥窑址烧造的战国青瓷应属于原始青瓷。
而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碗、瓷杯、瓷盆等日常器皿,还有仿造青铜礼器、乐器等的高档瓷器,许多产品都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釉色泛青、泛绿,胎釉结合良好,产品质量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特别是亭子桥窑址产品中,有一大批烧成很好、体形硕大厚重的大型器物,如高近50厘米、底座直径达60厘米、胎体厚达2厘米的悬鼓座,高48厘米、腹径35厘米、胎厚2厘米的镂孔瓶,高17厘米、口径达35厘米的三足盆,还有众多高30-40厘米、腹径40-45厘米左右的罍与罐等。烧造这类胎体特厚的大型器物,从成型到装烧,再到烧成温度的控制,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和难度。这些大型器物的烧制成功,代表了亭子桥窑址原始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更体现出亭子桥窑址已具有了比较成熟的制瓷技术。
一直以来,陶瓷界都将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而亭子桥烧造的成熟青瓷,将中国青瓷的起源往前推了600多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龙泉窑发掘领队沈岳明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