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一年前,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接过了接力棒;一年后,500多名市人大代表即将再次齐聚,履行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回望一年间,人大工作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答案清晰了然,那就是人大监督。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法》实施为契机,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取得诸多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铿锵的足音。
推荐阅读
聚民生,监督重中之重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围绕教育、生态建设、食品安全、卫生、社会治安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把执法检查的重点与群众关心的热点有效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监督。
还环境以青山绿水,是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内容之一。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有关报告,多次组织代表就全市行业污染整治重点,重点水源保护等问题,进行持续的跟踪监督。自《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于2007年1月1日实施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多次前往生态园内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视察,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为更好监督“五个一”民生工程和“五件实事”的落实情况,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深入施工现场,实地视察“五个一”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了解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听取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监督,共同为破解建设难题支招。
求创新,创下诸个第一
创新,赋予了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推进监督工作的源源动力。
让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逐渐形成立体化、延伸式的监督格局,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在人大监督方式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创新,创下了诸个第一。
去年8月24日,一项新的议事程序首次出现在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上——列席会议的省、市人大代表首次在会议上审议发言。这是新一届的市人大常委会就健全和完善常委会会议议事制度进行的全新探索。
监督方式的四个“首次”,出现在去年6月至8月的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中:首次逐条对照法律条文,将每一条文落实情况检查结果一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首次召开执法检查情况通报会;首次将审议意见面对面向市政府主要领导交办;首次将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组织市人大代表,就教育、公安、规划、市政园林、卫生、环保等6个职能部门办理代表建议情况,亮出“成绩单”和“诊断书”,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市人大代表,以代表评议形式开展建议督办工作。
向社会公开审议意见和市政府研究处理审议意见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的这一实践,率全省之先,探索开展阳光监督、整合力量监督的新路子。
一次次“首次”的背后,实践着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的理念。
督到底,力求监督实效
监督求实效。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监督是为了求得实效。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监督的过程中重视实效,坚持“一督到底”,推动了多项工作的落实。
“阳光行动”,是去年“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平台之一。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报告,有关专门委员会先后7次与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加强督促检查,最终推动市政府及时妥善解决了一批久拖未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取消了76项非行政许可事项,使“阳光行动”切实取得实效,优化了发展环境。
缓解土地要素制约,是事关温州发展的重大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将此课题作为工作重点,组织两个调查组到8个县(市、区)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结合调研结果,市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听取审议政府有关报告后,针对存量土地盘活缺乏措施等问题,提出了审议意见。根据审议意见,市政府切实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报批、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和滩涂资源开发等力度,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依法、集约利用水平。王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