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要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所强调的。
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要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系统化”、“有保障”、“见实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配套,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文化均等化,特别要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切实保障农民、未成年人、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
【《决定》关键词】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要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所强调的。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认为,在人均GDP达到近5000美元的物质基础上,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
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杨建新认为,要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系统化”、“有保障”、“见实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配套,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文化均等化,特别要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切实保障农民、未成年人、特殊人群的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设施是民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的基本阵地。如今在浙江,县级文化馆、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96.7%、87.8%、74.6%和70%。今后,浙江美术馆、浙江博物馆(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将陆续建成开放,全省8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越来越多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也将建成供民众享用。“十一五”后,当市有三馆(群艺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县有两馆(文化馆和图书馆)、2/3以上的县(市)建成专题特色博物馆、乡有一站(文化站)、85%以上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实现后,无论身处繁荣的城市还是偏僻的山区,全省城乡人民都可以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唱歌习舞、绘画弹琴、翻阅书籍、编演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将越来越丰富。
“浙江农民信箱”、“彩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省在继续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基层文化设施的完善和利用。更多偏远地区的村民们也可以听上广播、看上电视,还能在家点点鼠标、通过互联网连上全国各大城市图书馆的共享库,直接观看戏曲表演或阅读电子刊物。
杨建新说,公共文化建设要覆盖城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重头戏”。今年我省将继续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全年将送1.5万场戏、送100万至200万册图书、20万场电影下乡,到2010年,平均每个乡每年可看6场戏,每个村每月可看1场电影。覆盖城市社区、农村乡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将加快建成,让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和廉价地享用网上公共文化资源;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
除了“送”文化外,更要扶持培育农民“种”文化,通过举办全民读书活动、农民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派专业人员指导农民创作农村题材作品、发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网,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每年组织培训农村基层文艺骨干1万名。每年每个县、乡镇都要开展1场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具有较大影响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示汇演活动。另外,还将实施“低收入地区文化保障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文化扶持力度。 (本报杭州4月2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