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租房内一片混乱。 尹炳炎 林云龙 摄
浙江在线05月03日讯
杭州清雅苑位于下沙高教园区核心地带,是下沙大学城首个超20万平方米的大型住宅区。但是最近,清雅苑不再安静。4月19日,一纸“良好行为保证金”的公告引发各方争论。
这则由高教社区、清雅苑小区业委会、钱塘物业联合贴出的“关于加强群租混租户管理的通告”称:物管将向小区外来租户收取每人每月40元物业管理费和每年500元的“良好行为保证金”。清雅苑小区物业管理处主任曾军表示,这是为了整顿小区环境,管理群租现象的不得已之举。
其实不仅在清雅苑,“群租”现象在杭州其他小区也不同程度存在着。群租既因低廉的租金而受到不少房客的追捧,也因给社区居民带来困扰而声名狼藉,法律空白更让“群租”成了一处谁也管不着的真空地带。近日,记者就“群租”现象进行了走访调查。
清雅苑
一套房隔成八间分租
4月,钱塘物业公司对清雅苑小区内的住房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小区内出租住房300多户,房客达到了3000余人,超出常住居民的人数。按粗略计算,每套出租房平均要租给10多个人。
“几乎每一幢楼都有群租的情况。”在物业管理处主任曾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4幢1单元某室。房门竟然没有锁,走进房内,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了,120多平方米的房子竟被隔成了一个又一个单间,包括公共卫生间在内,整整7间。曾军告诉记者,因为不少租客租房时间并不长,大门的钥匙不可能给每一个租客,所以很多群租房的大门整天不锁。一个朝南带窗户的房间内,租户告诉记者,这间15个平方米的房间每月租金为380元。而带卫生间的大卧室月租金为550元。另外几个不带窗的小房间,月租金最便宜。
8幢2单元某室,同样大门敞开, 150多平方米的房间分割出了8个房间和一个公共卫生间,连原有的另一个卫生间和厨房也改作房间了。走廊上,装满垃圾的袋子、空的饮料瓶、盛着饭渣的盘子随处可见。走进公共卫生间,墙壁上的一张纸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垃圾桶越来越满了,你们就这样看着它满出来么?”看来房客们对这样的环境也有些难以忍受了。
松木场社区
两室一厅搬进十几个上下铺
保俶路170号五楼某室才成为某餐饮单位的集体宿舍不到一个月,邻居的投诉电话就打到了12345市长热线。
记者来到被投诉的集体宿舍,由于是上班时间,5楼的租户和周围邻居都去上班了,4楼几个在家的老人和记者说了起来:“他们搬家那天,三辆三轮车运来了十几个上下铺,五十几个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住了十几个年轻小伙子。”老人们说具体多少人他们也不清楚,好像人员流动性挺大,“进进出处是谁都不知道,挺担心安全问题。”
松木场社区的章主任对记者说,类似由“群租”引发的投诉,社区接到不少,百姓主要担心安全问题。章主任说起另一个群租引起的投诉事例:小河社区67号,本来是自治很好的一个小区,不仅单元有防盗门,院子里也有个铁门,晚上九点以后就上锁。
但自从有一户人家将房屋出租给某企业被作为员工宿舍后,小区的秩序就乱了套。有人回来晚了,就在楼下喊门或者乱按其他居民的防盗门,到后来干脆把单元楼和铁门的锁弄坏,居民的安全直接受到影响。
黄龙社区
每天半夜听“交响乐”
“这个晚上终于能睡个好觉了!”看到3楼的房客搬走了,在跑马巷某号2楼居住的李先生松了口气。
2007年8月底,李先生楼上的房子租了出去,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楼上的房客都是在附近酒吧工作,凌晨两三点下班,我们肯定要被吵醒。每到半夜,楼上的‘交响乐’就准时开始:开关门的声音叮嘭叮嘭,高跟皮鞋在木地板上踢嗒踢嗒,有的时候还要看看电视哼哼歌,那可是半夜两三点啊。我被吵醒了就掐着时间听楼上排队上厕所,他们能排45分钟的队,还要洗澡,等卫生间的水声停了,我差不多也该起床上班了。”
从2007年8月底,李先生开始了漫长的“征途”,和房客沟通、和房东交涉、打社区电话、12345市长热线,甚至连110都出动了。
经手这件事的黄龙社区综治委员小董说起来就摇头:“我们上门去过好几次,三楼的房客每次态度都特别好,也表示会尽力改正,但年轻人手脚哪知道轻重。”
为“群租”找条出路
“房管管不了,警察也不能常来常往,工商只管得到有执照的”,群租逐渐成了“多不管”的空白地带。但业主意难平,对群租引起的投诉越来越多,物业公司、业委会无法坐视不理,于是自发形成了一些简单的制度,试图管理群租行为。清雅苑一纸“良好行为保证金”的公告就是一个例子。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余户出租户因此搬出了小区。
群租对小区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客观地说,群租现象的背后,自有其原因——诚如一位租户所说,谁不想住又大又宽敞的房子,也得有钱付房租。廉价的租金能住在好地段,“群租”自然受到追捧。
其实,无论是小区业主和租户,都希望居住环境安全整洁,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当务之急的,该是通过协调各方的关系找出一条“群租”管理的新路来。
如果你是群租的一分子,如果你们小区也存在“群租”现象,或者你对如何管理“群租”现象有好的建议或看法,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068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