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写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莲川村)
省民宗委主任 王毅
从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的岗位交流到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的岗位,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这次带领委调研组到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莲川村蹲点调研,一是为了完成省委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二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三是本着向基层学习的目的,也希望能为村民们办一点实事。尽管以前也经常下乡蹲点,自认为对农村的情况很了解,但经过这几天在莲川村的调研,还是让我感到意外、感动,同时也心情沉重。
莲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两山夹一水”是对连川村的最形象的表述。莲川村由九个自然村构成,全部分散在瓯江上游的支流小溪(这里的人们称毛洋港)两边的山区里。我知道是这一方山水养育了这里的山民,但在这一片宁静的山水间,这里的人们又饱尝了多少生活的艰辛?在这里看不到多少耕地,有的只是大片的陡峭的山林,人均耕地只有0.39亩。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372户,就有74户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年人均收入在1800元以下的低保户有12户,而且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所得。这里没有任何工业企业,也没有形成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大多数村民家庭主要靠种植水稻、香菇、吊瓜、养猪、养鸡、养鸭和外出务工等为生。从这两天的走访中我还看到村民的住房几乎全部都是破旧的土木房,最好的房屋就是村委会的办公用房。经过了解我才知道,这是前两年省里给帮助解决的,是由原来的村小学改造而成的。尽管在我省还有不少贫困村,但当我看到莲川村的贫困现状时,我还是感到震惊,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不知道,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还有多少像莲川村一样的贫困村?我也不知道,在中国还有多少比莲川村还贫困的小山村?
尽管我在莲川村看到了我不愿看到的贫困,但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农民兄弟的善良、纯朴和包容也给我上了让我非常感动的一课。这次调研,我除了听取村里的情况介绍,与他们共商帮扶项目外,还走访慰问了老党员、贫困户、少数民族、养殖“大户”等。在走访中,我听到的最多的话是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给他们修路铺桥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没有听到一句对党和政府不满的话,每走访一户,村民们给与我们的是最真诚的微笑和感谢。最令我感动的是,昨天下午在慰问岱根垟村村民陈孟达一家时,他因为自己家的贫困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让我深感他们的善良和纯朴,他们的大度和宽容,更让我有一种无言以对的感动和心痛。我们的农民,因为贫困,他们没有把责任推给党和政府,没有抱怨和不满,而是把责任自己承担起来,觉得是自己给党和政府增加了负担。这次走访,我感慨万千:让农民们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我觉得我们为农民兄弟作得太少,而我们得到的感谢太多!如果我们在领导岗位上时不能为农民兄弟们多作一点事,真的愧对他们的信任,也愧对党和政府的重托。看来蹲点调研的收获,不仅仅在于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还在于净化灵魂,增强党性。
蹲点调研,农民兄弟期盼发展、谋求发展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样一个小山村,如何发展?通过什么发展?这不但是我们这次调研的一个主题,也是农民兄弟们一直祈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今天上午,在民情恳谈会上,村民们围绕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根据莲川村的实际提出了建立绿壳蛋鸡、鹊山鸡养殖示范场的建议。在我们到这里调研来以前,村两委已就此项目进行了多方咨询和论证,也和村民进行过讨论。在这次民情恳谈会上,大家就项目的实施、资金来源、收益分配、市场风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会后,我们调研组一行又实地考察了项目实施的场地。通过民情恳谈会和帮扶项目的实地考察,我深感农民们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尽快仍掉“欠发达”的帽子。最令人感动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叶兴松、村委主任吴乾义和村两委的其他成员,他们为了村里的发展,放弃了外出打工赚钱的机会,一心谋求村里的发展,任劳任怨,竞竞业业,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认可。尽管还有不到十天,村委会就要重新选举了,但村两委并没有把工作停下来,吴乾义主任讲,无论是否当选,在位一天就要为村民们好好服务一天,即使我不当村委主任了,也要为新任主任打好基础。我想,有这样的村干部,我们小山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尽管贫穷,但农民兄弟对自己家乡的那份热爱同样使我深受感动。在这个分散、偏僻而又自然的只有1008人的小山村里,我惊讶得发现,无论我们走进那个村、那个农户家,村庄和家里的干净、整洁都超乎了我的想象。无论是贫困户、低保户还是一般的村民家,家家都把自家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一根木棍都整齐有序地摆放。从中,我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在走访麻竹坪村崎岖的山路时,村党支部书记叶兴松不止一次地讲:“我们这里就是山好、水好!”在走到这个目前只有170人的高山小村时,村民们拉着我们的手,热情地邀请我们在他们家吃饭,拿出各色自产的花生、瓜子、柿饼等招待我们。当我们和村民们聊到,要请他们下山时,那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善意地摇摇头说:我们走了,山林怎么办?他们那份对大山的热爱和依恋,不禁让人感到他们不仅仅是留恋这片山水,或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他们害怕走出大山,而是因为这里记录了他们家族的历史和山村的文化,守护这片山林不仅是他们的一种使命和天职,而且在这静静流淌着的小河边和一望无际的山脉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全感。而那些年轻的村民,则很高兴能有下山的机会,他们更相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也更有发展前途。看来,要让农民离开自己的故土,下山脱贫,不仅仅是搬迁安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大山难以割舍的情怀。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感民族地区的发展任重道远,党和政府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责任重大,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干部为民族地区发展做实事、办好事义不容辞。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从总体上来看,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在扩大,民族地区内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扩大,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公平和民族和谐。同时,在民族地区,部分群众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还依然突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欠账多,困难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要给予高度关注。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来讲,我们一定要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破解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切实为他们多办好事、多办实事,让每一位少数民族同胞都能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和关怀,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成果。当前,一是要抓契机。特别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水工程”等机遇,加快发展。二是要抓突破。对于不同的乡、村,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要找准发展的路子。三是要抓落实。民族地区的发展,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党和政府给予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通过落实政策、落实帮扶项目、落实筹措资金等,推动民族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惟有如此,才能缩小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赶上浙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