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课题组
4月21日至24日,我委赴景宁畲族自治县莲川村课题组一行5人在委主任王毅同志带领下,采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民情恳谈、实地考察、项目论证等多种形式,在莲川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蹲点调研。
一、莲川村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莲川村地处浙西南山区,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毛洋港上游,全村辖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里没有工业企业,主要产业是种植水稻、吊瓜、香菇、木耳及养殖猪、羊、鸡等。莲川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人均耕地少。全村1008人,仅有耕地402亩,人均拥有耕地仅为0.39亩。在莲川村4天里,我们先后走访了七庆、岱根 、黄水坑、莲川、大地桥、麻竹坪、竹基圩等7个自然村,没有看到一块在平原地区到处可见的较大面积的平整耕地。道路旁、山坡地,即使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也会被村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蔬菜或果树。
二是农户收入低。2007的全省农村人均收入为8265元,而莲川村2007年人均收入仅为3325元,只占全省农村人均收入的40.23%。2007年,莲川村还有人均收入低于1800元的低保户12户,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户74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3%。由于农户收入低,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日常开支,直接影响到了扩大再生产。如果家庭发生一些意外开支,一般农户就无力承担。如麻竹坪村村民陈武青,因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两次住院花去了11万元,尽管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部分费用,但仍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三是外出务工多。由于人均耕地少,外出务工成为莲川村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全村1008人中,有582人外出务工,占全村总人口的57.7%,除去在校学生、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青壮年多数都外出打工。全村315名育龄妇女,86%在外务工。椐村委会主任吴乾义介绍,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24.5万元,其中77%的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在走访中我们感到,外出务工者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带来了山外的信息和理念,“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等新鲜词汇也会从农民嘴里脱口而出。
四是集体经济弱。村集体经济由于没有收入来源,基本属于“空壳村”。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莲川村两委干部们就无法像发达地区村干部那样拿到应有的津贴,只能是尽义务,讲奉献,但照样干劲十足,使我们颇为感动,深受教育。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一些公益项目的实施举步维艰,只能依靠外界的支持或村民的集资、投工投劳等加以解决。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缺乏发展资金,一些好的思路只能束之高阁,一些好的项目常常失之交臂,坐失了发展的良机。
五是生态环境好。莲川村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由于莲川村和周边地区工业不发达,加上村民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使莲川村较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漫步莲川村,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常常使人流连忘返。莲川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许多发达地区村庄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打好“生态牌”,利用生态资源,制造生态产品,发展生态农业,莲川村大有文章可做。
二、制约莲川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莲川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我们帮助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进行疏理、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通不便。莲川村位于“两山夹一水”的狭长山区地带,不少村民依山而居。9个自然村分布零散,最远的自然村万隆坪村离莲川村有15里地,并坐落在高山之巅。莲川村至今仍有万隆坪、麻竹坪2个自然村未通公路。我们在麻竹坪村走访农户时,一位村民告诉我们,由于不通公路,100斤物品从万隆坪村挑到山脚下需运输费用50元,从麻竹坪村挑到山脚下需运输费用20元,如果是100斤青菜,可能卖菜的全部收入还抵不过运输费用。交通不便致使原材料进不来,成品出不去。高昂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资金短缺。发展需要投入。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应用、新项目的实施,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莲川村基础差、家底薄,农户收入低,许多家庭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维持生计,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莲川村发展的重要“瓶颈”。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一定资金的支撑,“选好项目,加快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民情恳谈会上,当问及目前莲川村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缺少发展资金”成了异口同声的回答。
三是人才匮乏。全村1008人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有173人,只占总人口的17.16%;而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则有488人,占总人数的48.41%。在莲川村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迫切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领头羊”,而现在村里最缺的正是这一类人才。莲川村外出务工队伍中,大多数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又缺乏专业技术,只能选择宾馆服务员、建筑工地打短工等岗位,收入明显低于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打工者。劳动力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莲川村发展的又一“瓶颈”。
四是产业零散。莲川村目前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也没有融入一乡一品的产业群中。种养殖产业分散,且规模较小,吊瓜生产是莲川村比较有特色的一项产业,但全村吊瓜种植面积仅有70亩。由于产业不集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过小,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但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到莲川村种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在黄水坑村,村民陈武迁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去年他家养了2头猪,年终卖了4000多元。但一年中,共耗去柴火上万斤,作为饲料吃掉蕃薯、马玲薯等上千斤,再加上购买猪仔用去上千元,辛辛苦苦一年,去掉成本,基本没有收益。
五是观念陈旧。我们在走访农户、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中,深切地感受到,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少村民的观念还比较陈旧。有的满足于“有饭吃、有酒喝、有衣穿”“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存有“温饱即安”的小农思想;有的对新技术、新事物有抵触情绪,安于现状,惧怕变化,年复一年地固守落后的生产方式,排斥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结果是“付出的比别人多,收获的比别人少”;有的宁愿守住山上的几分地,也不愿下山寻出路,对下山脱贫存有疑虑。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在莲川村留守人员中仍占有一定市场。
三、加快莲川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莲川村是我省民族地区的一个欠发达村,加快莲川村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逐步做强做大特色产业,要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确保全村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要在更新观念上下功夫。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失败就是观念失败。莲川村要想在发展上有新突破,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使我们深深感悟到,解放思想天地宽,转变观念办法多。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在发展问题上要确立新思路,引入新机制,采取新措施,做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其次,要强化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收益与风险相伴共存,我们必须克服“温饱即安”的小农意识和怕担风险的胆怯心理,一方面要敢闯、敢干、敢担风险,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再次,要强化自强意识。坚决克服“一等、二靠、三要”的依赖思想,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积极开拓,负重拼搏。
二是要在发展生态产业上做文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莲川村目前最大的比较优势。莲川村山青水秀,非常有利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无污染的绿色农副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发展绿色食品将是莲川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有力卖点。莲川村的生态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基地为基础,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竞争力的区域化特色农业。特别要在绿色资源、绿色品种、绿色产品、绿色论证、绿色产业、绿色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以实现莲川村的绿色发展。村两委班子从莲川村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绿壳蛋鸡、鹊山鸡养殖示范场的设想,我们认为这一设想符合莲川村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提供一定资金,扶持该项目的建设。
三是要在实施人口转移上寻出路。莲川村耕地有限,人地关系紧张,要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实施人口转移和再分布战略。人口转移和再分布战略的实质就是采用下山脱贫等形式,通过人口流动、迁徒,减轻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从而保障欠发达地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再分布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村民收入来源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莲川村的万隆坪、麻竹坪等自然村,至今未通公路,交通十分不便,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引导工作,结合下山脱贫、水库移民等途径,鼓励人口向城镇迁移、集中。这是莲川村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是要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挖潜力。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欠发达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本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品种的培育、新设备的应用、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加快人力资本开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课题。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努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农民夜校等平台,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缺什么、补什么”,使学到的实用技术能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此外,有关职能部门要逐步加大对外出劳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一技之长,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是要在推动制度创新上动脑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认为,为传统农业实施改造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一套适合于改造传统农业的制度。莲川村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迫切要求农业经营组织创新,这种创新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储运等一个或几个环节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属沙湾镇的景宁畲仙高山蔬菜合作社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制度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又一动力。在帮助莲川村论证绿壳蛋鸡、鹊山鸡养殖项目时,我们曾就分配机制问题与村两委干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能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又能让广大农户、特别是困难农户从中得到实惠。
二○○八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