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7日讯
昨天,温州市乌苏里江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晗风尘仆仆地从东北赶回温州,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目前正停靠在大连港的8000多吨稻谷。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粮食缺口很大。于是像闫晗这样的浙江人到省外包田种粮食,然后再卖回浙江。在粮食价格大涨的情况下,省外这些“浙江粮仓”输送过来的大米,不仅确实解决了一部分粮食缺口,对稳定粮食价格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外省有150万亩的“浙江田”
浙江的粮食需求在国内仅次于广东省。浙江省粮食局一位负责人说,浙江目前每年的粮食需求在370亿斤左右,但是省内自给的大约只有200亿斤,自给率仅为55%,另外170亿斤缺口需要从省外引进补足。
省内自给粮食不足,于是就有精明的浙江商人认为可以去外省包田种粮再卖回来赚钱。从2000年开始,不断有浙江企业和种粮大户去跨省包田,然后返销浙江。
从省粮食局提供的数字看,虽然浙江每年跨省包田的人数不断在变化,但是承包的田地总量一直稳定在150万亩左右,约占浙江现有耕地面积的6%,相当于杭州全市现有耕地面积的一半。
按照单季水稻平均每亩1000斤的产量计算,省外包田仅种一季水稻就能产出15亿斤粮食,占浙江粮食缺口近10%。
据浙江省粮食部门统计,浙江人“跨省包田”涉及的省份包括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江西等12个省份,种植品种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跨省包田半是无奈半是商机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留在家乡啊。”温州市粮食协会副秘书长陈焕章说,他之所以去东北包田种粮,主要原因是浙江的地实在太少了。
陈焕章是温州平阳的种粮大户,1994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2002年之前一直在平阳种他的200亩水稻。但后来他渐渐不太满意这样的小打小闹,想进行规模化生产。但在缺少耕地的浙江,这样的发展很难实现。
2002年,陈焕章和他的合作伙伴组建了“黑龙江垦区温州绿色粮农协会”,到黑龙江的农垦区承包了4个农场,总面积达52800亩。开始了他的“跨省包田”的生涯。
除了省内地不够种,利润也是促使浙江人出省包田的重要原因。“去年每亩大概能赚100多元,总收入有528万元。”按陈焕章的估计,今年利润会更高。温州第一家到黑龙江承包土地的企业——虹丰粮油集团在2000年6月,以订单形式与黑龙江友谊农场建立了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副总经理朱志新至今对当时的成本对比记忆犹新,他说,2000年在黑龙江一亩田一年的生产投入大概在320元左右,而在温州当地,这个数字是600元-800元。
把粮食运回来卖更合算
“今年1-5月份,公司运回浙江的水稻已经有7000多吨,大米4000多吨。”在东北承包了55万亩田地的闫晗介绍说,除了目前已经在路上的8000吨水稻外,前几天他还刚刚和黑龙江当地的粮食部门签订了新的合同,马上又要运5000吨水稻回浙江。作为一个年产25万吨水稻的企业,温州市乌苏里江米业有限公司把绝大多数的粮食都运回浙江来销售。不过,闫晗感觉今年运输的量比往年更多。
陈焕章说,他们公司每年把所有的粮食都运回浙江。这主要是基于利润的考虑:“当地的收购价格为0.70元/斤,温州大概在0.80元/斤左右,杭嘉湖一带甚至更高,即使扣掉0.02元/斤的运费,还是要比在当地销售赚得多。”
把粮食带回浙江更合算,这是大多数跨省包田的浙江人的商业判断。省粮食局一位负责人说,全省各地都出台了奖励粮食大户“进来”的政策,省里也有在省外收购粮食每斤补贴0.05元的鼓励措施。
尝到甜头后,又有更多的浙江人把田种到外省去。就在今年4月份,永嘉县山农水稻专业合作社,以384万元的价格,承包了江西鄱阳县乐丰镇新岭口分场12000亩水田。山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崇波说,他们在鄱阳县设立驻外机构,对承包的水田进行精心管理。收获后,将生产的稻谷运回温州市场。既解决了鄱阳县劳动力就业和土地荒芜困难,又解决温州缺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