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7日讯
太公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衢州市最大的鹭鸟栖息地。然而从2002年以来,在此栖息繁殖的鹭鸟却越来越少,鹭鸟数量降至高峰时的1/6。鸟类科普专家说,鹭鸟栖息地附近的湿地被日渐压缩,鹭鸟的生存成了难题。
10年前,太公山附近上千亩水田,成了鹭鸟的乐园。近年来,农民把水田转租给企业种植花卉苗木,眼前的经济效益明显要比种水稻、留做湿地来得高。“这可不能怪农民见钱忘鸟。”
为了给鹭鸟腾出更多生存空间,当地政府和村民颇伤脑筋。湿地保护,这个曾经冷僻的词在村民口中渐渐被提及,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仍然摆在大家面前:谁来为湿地保护埋单?
白鹭:一年比一年少
每去一次太公山,朱与道就要叹息一次。这位老人是常山县同弓乡伏江村村民的熟客,20多年来他总是骑着一辆旧摩托车,一次又一次来到太公山观察白鹭的生存。
74岁的老朱是“白鹭专家”,常山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他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今年的白鹭比去年更少了。”
事实上,从2002年以来,在太公山保护区栖息繁殖的鹭鸟数量一年比一年少,从高峰时的6000多只锐减至1/6。“这些数字是翔实的。”老朱说,最近10年,浙江省林科院每年夏天都有学生来太公山考察,这些学生和老朱一起,一个鸟窝一个鸟窝地数下来,对鹭鸟生存有着清晰的记录。
这些鹭鸟大约在1983年迁入,太公山林深树密,周边田野广袤沟濠纵横,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安适的乐园,此后它们在此繁衍生息,家族越来越庞大,有大白鹭、小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等许多品种。最繁盛的时期,用当地村民的话说,“整座太公山一眼望去全是白的”,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就像世外桃源。
1998年到2000年,太公山每对鹭鸟平均生产4至6只卵,到了2007年,每对生产2只至3只卵。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老朱认为是越来越紧迫的吃饭问题,促使白鹭开始“计划生育”。
湿地: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老朱说,白鹭是一种涉禽,以小鱼、泥鳅、小黄鳝之类的水生动物为食。以前太公山附近沟濠纵横,农民多种植水稻、莲藕,湿地众多,附近村民们还有意识地在池塘中放养些小鱼、小虾、泥鳅等生物,鹭鸟根本不用为吃饭问题而担心。
近5年来,因水稻、莲藕等经济效益不好,方圆数十里的村民种水稻的越来越少,水田成了旱地,种西瓜和蔬菜,很多农民把水田转租给企业种植花卉苗木。
伏江村专职护鸟员陈水木告诉记者,现在太公山周边的水田基本上已经变成了旱地,光是种植桂花树的基地就达600亩,其他大部分水田也改成了种西瓜、种蔬菜等经济作物。
失去了觅食的好地方,鹭鸟不得不自行缩减群体的规模。老朱说,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太公山白鹭保护区将不再有白鹭可看。
生态是同弓乡的一张金名片。2004年,同弓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白鹭功不可没。近年来,当地政府把生态建设摆在发展的首位,有意识地对太公山白鹭保护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当地还举办首届白鹭文化节,在白鹭论坛上,各界人士商讨如何进一步保护白鹭的问题。为了给白鹭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他们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增加阔叶林面积,给白鹭提供栖息场所;二是增加湿地面积,解决白鹭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