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手记之二
产业兴旺,增收才有希望
林健东
(2008年4月23日夜,记于松阳县古市镇筏铺村)
上午九点,筏铺街头的茶青市场已经是一片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问了几位茶农,都说今年茶青行情不错,特别是龙井,卖到9元多。
这两天来,我带着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和筏铺村的干部群众深入座谈,进村入户走访农户。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要发展好茶产业。村干部告诉我,筏铺村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全村耕地542亩,茶叶占了450亩,一些农户土地被征用了,就到周边农村包山包地种茶,种茶大户更是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许多低收入农户也把茶叶作为增收脱贫的首选,昨晚我们走访吴仙兰,她说无论如何要把自己的白茶种好,这样心里就有底。她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在筏铺街头,更是自发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茶青交易市场,周边乡镇甚至是象溪、遂昌的茶农,都纷纷把茶青送到这里交易。村民说,如果是清明节前后春茶上市的高峰时节,这里简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茶产业的兴旺,直接推动了筏铺的发展,促进了村民的增收。现在筏铺村已经办起了20多家茶叶加工厂,他们不仅加工自己的茶叶,也收购茶叶加工。村支书詹水金办的茶厂,仅加工费一项,每天就是2000元的进账。种茶大户廖增标是一个精干、热情、稍显瘦削的年轻人,只有33岁,可种茶的历史却不短,九年前就承包茶山,四年前又办起了茶叶加工厂,现在有40多亩茶园,还有100亩水果。他的茶叶加工厂,每天加工成品茶二、三百斤。由于技术好,他加工的茶条形、茶色、香味俱佳,有固定客户收购,销路不成问题,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去年上刚结了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说起未来的发展,他说一定要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他已经在黄田山上包下了200亩地,计划种白茶、乌牛早,进一步扩大生产,把产业做出规模了,增收也就更有保障。
对于新一届村两委来说,尽快办一个规范的茶青市场,成了他们的最大期盼。“现在茶青交易在街道上进行,晴天太阳晒,雨天一身泥,不方便不说,更影响交通、卫生、市容管理,大家意见很大,外地来的茶商也有意见。现在村里加工厂已有二三十家,如果能把茶青市场建好,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茶产业就会更兴旺,增收就更有希望。”村支书詹水金的一席话,说出了筏铺村老百姓的共同心声。现在他们已经把地征好了,待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好后,就可上马兴建。“如果能够建茶青市场,我这个无地无茶的被征地农民,或许也可以赚几块水泥钱。”村委会副主任纪虎威半带玩笑半认真地说。他家的地都被征用了,现在开了一间水泥店。
其实纪虎威说得没错。俗话说,“一业兴,百业兴。”这几年我们大力培育以茶叶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不仅使直接从事茶产业的老百姓增收,同时带动了交通、餐饮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使无数老百姓受益,走上了致富道路。要促进农民增收,希望在于产业,关键也在于产业。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保证。筏铺村就是一个缩影、一个生动例证。 (作者系松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