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墨宝真迹从何而来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我国现代另一位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对鲁迅的书法作品曾做过如是评价。作为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以其犀利的文风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而他的书家面目也为其文豪诸方面的成就和名声所掩。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鲁迅手迹主要收藏在南北6个纪念性馆所,其中馆藏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当数这次鲁迅手迹珍品展的3个主办单位。北京馆保存文物数量最多,达1.1万多件;其次是上海馆,有200多件;绍兴馆约40多件。如今,鲁迅的墨宝真迹多深藏于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不为世人所识。“几十年来,别说老百姓,就连专家学者也没亲眼见过几幅鲁迅的书法手迹原件。”
陪同参观的同时,徐东波又向记者缓缓讲解了几件珍贵手迹的来历。“鲁迅的书法作品不像当时与他齐名的一些文人那样流通于市,现存的绝大部分都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市面上一般不太见得到先生的真迹。”他指着展柜中的一页“鲁迅录赠宋景《悼杨铨》诗”解释道:“文物能够保护下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广平这些鲁迅家属。”1936年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就开始着手整理鲁迅的手稿、著作,并且向全国征集鲁迅的书信。很多保存在私人手中的鲁迅信件,纷纷回到了主人的家里。1938年,在许广平的主持下《鲁迅全集》出版,共20卷,将当时能够收集到的鲁迅翻译稿、古籍整理资料、学术著作、文学作品、书信短札等一并收入在内。这就是第一个版本的《鲁迅全集》,也是现存市面上最珍贵的版本。与此同时,许广平在其亲友中征集了大量鲁迅的亲笔书信,与鲁迅身后留下的藏书、拓片、字稿等资料一起,找了一处隐秘的屋子收藏起来,避免在日本宪兵的搜查中毁于一旦。后来,许广平又专门将鲁迅留下的遗物转入上海等地的银行保险柜里收藏,她待全国解放后,在1950年全部拿出来捐献给了国家。
“这幅《自题小像》我读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最有名!”一群前来参观的中学生在展柜前兴奋地交流着。说起鲁迅这幅作品,在旁的工作人员还道出了其中一段不平凡的来历。1932年12月,鲁迅先生赠送了这幅《自题小像》给他的日本友人——一位名叫冈本繁的医生。冈本繁是个外科医生,可能因为经常给周海婴看病的缘故,与鲁迅成了好朋友,鲁迅常常以书相赠。鲁迅先生逝世之后,冈本繁医生也回到了日本,他将这份鲁迅馈赠的礼品郑重地收藏在自家用于珍藏贵重物品的小石屋里。冈本繁在老家去世后,这幅不为人知的手迹便一直藏于石屋之中。1987年,冈本繁先生的外甥冈本光雄在翻建祖屋时,意外地在墙缝中发现了这个盒子。打开一看,只见一块小薄板上面贴着一幅字稿,再仔细一看还是鲁迅先生的手迹。发现“壁中书”后,全家人又惊又喜,像宝贝一样把它珍藏起来。1988年,冈本繁先生的侄女南里寿子专程来中国,送来了这幅珍贵的鲁迅手迹。为此,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当南里小姐将精心装裱的横幅双手交给博物馆时,高兴地形容自己“终于踏上了故人的土地”。
真迹难寻,这种巧合的事情在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也曾发生过。记得绍兴鲁迅纪念馆建馆之初,鲁迅的弟弟周建人曾将一本笔记本捐为馆藏。负责接收的工作人员一翻,发现是个“记账本”。原来1918年鲁迅在北京买房安家后,把绍兴的老房子卖掉,准备举家北迁。家里的书籍用品一部分送人,一部分在亲友家寄存。当时,周建人将寄存的物品和地点一一作了登记。纪念馆工作人员翻看本子时,突然发现其中一页上登记的内容与鲁迅有关,上面说鲁迅有3箱藏书放在乡下一个朋友家。“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其他东西?”于是大家按图索骥,按上面记录的地址,果然找到了这个友人家,并在其家中发现了3箱鲁迅早年的藏书。在整理这些旧书的过程中,夹杂其间的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抄本被发现,它们成了故乡绍兴最早收藏的鲁迅手迹。其中包括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上私塾期间的《二树山人写梅歌》、在南京水师学堂求学时的《水学入门》、在日本听章太炎讲课时的《说文解字》以及留学回国后在家乡任教时的《南方草物状》,均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其中,《二树山人写梅歌》还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鲁迅最早的手迹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