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轻点鼠标,就可以实时了解我市十二万家企业任何一家的信用信息,比如是否有偷税漏税行为、是否有拖欠职工工资现象、是否被行政机关处罚过、信用等级情况等。这是六年前我市着手打造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想目标。然而,曾一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却停滞不前。据了解,该系统许多信用信息近三年都未曾更新,信用信息的发布平台“宁波企业信用资讯网”点击率不断下降,目前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仅发挥简单信息查询的作用,与“信用”功能相去甚远。一度在国内领先的企业信用体系为何变成现在的状况?它遭遇了怎样的“成长的烦恼”?未来的路又在何方?记者和民进宁波市委会的同志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努力寻找破题之策。
1曾经国内领先
200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信用浙江”重大决策后,我市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了由34个部门组成的“信用宁波”领导小组,并重点在企业信用建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出台了《宁波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要求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劳动保障等10多个政府行政部门将各自有关企业的信用信息报送到企业征信系统,由市工商局负责对这些数据汇总,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2002年到2005年,市政府先后投入600万元、市工商局也投入100万元打造企业征信系统。几年来共进行了一期和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初步建成企业征信系统。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工程已将全大市12万多家企业的工商部门的企业登记基础数据及信用信息全部载入企业征信数据库。同时,还汇集了质监、劳动保障、环保、文化、药监、民政、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提供的部分企业基本信息,入库数据达140多万条。同时还建立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2002年6月30日开通了“宁波企业信用资讯网”,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的服务平台,只要输入企业的名称或者工商注册号或者组织机构代码,就可以免费查询该企业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据介绍,当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同行前来学习取经。2004年被推荐为国务院信息中心“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益性信息服务项目”典型案例,成为政府企业信用建设乃至“信用宁波”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2004年,工商部门出台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及其相应的技术标准,开发完成了企业信用评价软件,对所有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并根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收到良好成效。
2如今陷入尴尬
但近3年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却遇到了不少麻烦,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几乎停滞不前。据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信用数据库信息资源不足:我市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经过5年的建设,信息覆盖面虽达10多个行政部门,但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工商部门。近3年来,绝大多数成员单位停止了信息的报送入库。因此,目前数据库内的信息缺乏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据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主要是现有的系统是单向信息传送,各成员单位只有向该系统报送信息的义务,却无法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大家报送信息的热情不高。
信用信息被闲置:有效发挥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作用,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但目前我市各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的利用程度低,企业信用状况的好坏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没有直接关联,造成企业信用信息资源不足和闲置。
可持续发展资金不足: “企业信用”工程是一项前期投入高、产出周期长、成效逐渐显现的工程,项目的建设与运行需要足够的资金、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配套来保障。但是,我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企业信用体系运行后续经费一直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常规费用开支和系统运行维护得不到正常的保障。据了解,深圳、重庆等城市企业信用建设起步都不如我市早,但是他们建设起点和标准都很高,资金投入量大,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重庆市政府于2005年安排了2300万资金用于企业信用建设,深圳市政府2002-2004年期间初期建设投入1200万资金,2005年和2006年的两个后续项目又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并且每年财政安排100万的资金用于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升级改造。而我市近几年来财政投入与兄弟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此外,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由于无常设机构,而运行实体机构“"宁波市企业信用中心”"设在市工商局,开展工作容易被其他部门误解是工商部门的事情,配合不主动。技术人员配备也不足, “"中心”"现有管理、技术人员都从工商部门抽调。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真正投入这项工作的人员只有一名技术人员和一名兼职的负责人,这与上海、青岛等城市几十号人相比明显势单力薄。
3敢问路在何方
市政府对企业信用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非常关注。去年下半年,在前期投入600万元的基础上,再次拨款700万元,用于该系统建设。据介绍,这笔钱将用于建立数据库实时交换系统,届时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就可以共享信用信息。但笔者在采访有关学者、业内人士及民进宁波市委会的专家时,大家普遍认为,要使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和配套措施。
首先应立法先行,建立规范有效的执行制度。建议出台《社会公平信用管理条例》,对我市信用机构的设置,信用管理体制的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政府及其他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以及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其二是扩大信用信息征集范围,充实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当前,必须拓宽信息征集渠道,充实到现有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中。根据《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信用宁波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大部门间联合征信的力度,在原有13个重点部门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将其余21个成员单位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范围。同时,从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建议在各县(市)区也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中心”,作为市级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并将其建设纳入宁波市“十一五”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市信用办应指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尽快启动和完善“中心”的建设,将一些非垂直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且无法实现全大市数据集中的政府部门信息,通过该平台集中到市交换中心,从而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企业信用”体系框架。
其三是政府部门要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形成“政府用信用、企业创信用、社会重信用”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氛围。据了解,上海、四川等地都在政府招标、政府采购、特许经营、建筑施工、银行贷款等方面,强制规定了使用企业信用报告的做法,使企业信用状况的好坏真正与其生产经营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制约。不久前,我省出台了有关政策,要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招投标,企业需要出具信用报告,由有资质的信用中介机构认证,这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大利好。
此外,要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参与征信系统建设的积极性,建设实时交换的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利用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技术,为各部门提供直接在网站上发布信用信息的入口,从而保证成员单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时的信用信息,为政府监管服务。联网的政府各部门,根据相关要求,将本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增量及变化信息,实时、自动地上传到企业信用信息交换中心。交换中心通过应用软件对征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加工,然后按照各部门的信息需求计划,订制成分类信用信息,供各有关部门调用。联网的政府各部门可实现在政府内网上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其四是走向市场,让信用产品产生实际价值。从长远来看,潜在的信用市场需求是很大的。在社会信用需求较为充分,信用服务监管机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可出台指导性的政策,引导和激发市场信用体系的主体———信用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价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介入。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构建信用服务体系。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坚持“开放信用数据、放开信用服务”的政策导向,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发展方向,发展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从而实现繁荣我市的信用产品市场,融入“信用长三角”,提升我市第三产业层次。
宁波企业信用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可以面向社会,对部分信息实行有偿使用。据了解,按照上海市企业信用系统目前的运作方式,仅企业查询这一项,一年就能产生效益650万元—3250万元(按每次10元—50元计)。这样既贴补系统运行经费缺口,又激活信息市场运行机制。还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出让企业信用信息给有资质的评估公司。
最后,要“德”、 “法”并举,要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协会在约定行规、同业评议、宣传发动、教育培训、调查摸底、收集信息以及参与创牌护牌、市场整治、商品准入、信用监管、消费维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各项企业信用工程工作能宣传到位,落到实处,形成“人人参与、共创诚信”的良好氛围。
企业信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积极探索既适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信用信息化建设模式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加紧制定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进程,努力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完成企业信用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为“信用宁波”体系的全面建成打好基础。
本报记者崔小明通讯员徐波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