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的走廊里空空荡荡。 向前 摄
温州网讯 如今,许多街道虽有了社区医院,但它们普遍承受着被冷落的命运。人们看病仍然宁愿去挤大医院,这既浪费了医疗资源,也加剧着“看病难”。此次两会,社区医院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
推荐阅读
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被刷下
布吕尼裸照拍卖款义捐遭拒绝
悬赏捉拿14名打砸烧抢疑犯[图]
英国曾是个“侏罗纪公园”(图)
印度拍卖少女初夜 族群为此庆祝
贷款难 出现松动迹象
现状:社区医院挺清闲
5月9日上午,市区松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狭长而又昏暗的卫生院走廊上人员稀少,让人备感冷清。
卫生院走廊两边的门诊科室较为齐全,但只有中医针灸等少数几个门诊有人在看病。一些医护人员闲着没事,坐在椅子上聊天。
松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在市区社区卫生院里的排名是靠前的。但目前其日均接诊量也只有200多人。“市区大医院一般每天接诊6000人,两相对比,差距太大。”松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淑芬院长话语中透着无奈。
为了吸引社区居民,松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请专家进社区,发展特色门诊等等。王淑芬介绍,市区各家大医院的12位退休专家会定期来该中心接诊。不少社区居民到该中心看病,是冲着这些专家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名人效应”,中心的发展会更为困难。
可即便是专家,到了社区坐诊也会“掉身价”。王淑芬说,一些专家,比如附二医的儿童专家在该院接诊时门庭若市,但是到了他们中心坐诊,则很“清闲”。
居民:更信任大医院
王淑芬名片的顶端,醒目地说明了她的两种身份——温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和鹿城区第七届政协委员。
为何这样印制名片?王淑芬这样解释:“以前在社区里做慢性病调查,听说我们是社区卫生院的,一些居民不配合,这种抵触情绪反映,老百姓对社区卫生院不够信任。”
标明了上述两种身份后,王淑芬重新印制了名片,再去做慢性病调查时,居民们看到她的名片,态度果然好了很多。“你想想,居民们不信任社区卫生院,怎么会主动来看病呢?”王淑芬说。
昨天早上,温医附一院内人来人往,一派忙碌的景象。家住水心的市民周女士花了好一会才挂完号,然后排队等候门诊。
周女士说,自己头疼了好几天,睡也睡不好。记者问:“社区医院又近又方便,为什么不去呢?”周女士笑了笑:“社区医院看上去很简陋,在那边治疗不放心。”
采访中,其他排队等候的人都和周女士一样,向记者表达了对社区医院医疗环境的不满意、对医疗水平的不放心。“毕竟是关系到健康的事情,马虎不得。”
据记者了解,由于医院分诊制度尚不健全,病人不管哪里不舒服都挂专家门诊。而实际上,其中大部分病人完全可以去社区卫生院或普通门诊就医。
分析:提升实力是关键
“其实,我们完全有能力诊断治疗一些小病的。”在王淑芬看来,社区居民不信任社区卫生院,固然有“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等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社区医院硬件设施的薄弱和人才队伍的缺乏。
这种整体实力上的薄弱首先表现在业务用房的严重紧张上。目前,我市还需转型或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70家,用房面积至少35.7万平方米。许多社区卫生院没有业务用房,长期依靠租房开展业务。用房紧张和高昂费用,既影响社区卫生院的业务开展,也让经济、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难以实现。
据了解,鹿城区的12个街道卫生院中,11家卫生院没有用房。位于市区三官殿巷的五马卫生院,至今还在200多平方米的租用房屋里经营,整个卫生院内只设有一个方便门诊。院长郑志晟说:“实际上,这里不能称卫生院,只能叫防保站。”
其次表现为仪器设备的缺乏。由于社区医院没有配备相应的医疗检查设备,许多病人只好去大医院就诊。另外,由于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待遇不高,很难吸引大学毕业生来医院工作,导致社区医院缺少优秀医务人员,社区医院里能够为社区百姓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人才奇缺。很多医护人员是“半路出家”,素质参差不齐。“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王淑芬说。
延伸:机制因素不应忽视
除了不信任,制度上的一些原因,也让社区居民远离着社区医院。
市政协委员万升平认为,目前,医保制度与服务运行机制滞后,双向转诊制尚未真正形成。三区除了少数几家由医院转型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已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其余均未被纳入。龙湾区和瓯海区虽在尝试探索双向转诊的运行,但还处于“上难着天,下难着地”状态,缺乏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小病去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种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格局的形成,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