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5日讯
在历经3年的“尘封”后,2000年投资1.2亿元、绍兴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鲁迅外国语学校”,最近终于被当地教育部门“收编”。原“鲁外”于是2000年在绍兴县创办,因招生困境于2005年6月底停办,因种种原因,这所位居绍兴繁华地段的“鲁外”,教学场所、资源闲置三年,频遭小偷。记者近日从绍兴县教育局获悉,当年的“鲁外”已由民办转为公办,成为当地重点中学鲁迅中学的“柯桥校区”,为绍兴最大规模的纯民办学校“航母”画上句号。
挖名师惊动杭城教育界
2000年创办的“鲁迅外国语学校”(简称“鲁外”)由杭州华立外国语学校创办,总投资1.2亿。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占半数以上,平均年龄才三十岁。
2000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招生296人,该校系九年一贯制学校。
2001年,“鲁外”以50万元买下鲁迅的三年冠名权,成为全国第一所被授权冠名的“鲁字号”学校,还开办了轰动一时的“女子高中”。
2002年6月,“鲁外”开设的“女子高中”不惜重金从杭州聘来名师。当年报道称,杭二中语文特级教师闻乾、原杭州市教研室主任地理特级教师王效乾、原市政治教研大组长学军中学高级教师刘季春等一大批名师纷至沓来,业内人士估计年薪不会低于10万元人民币。
当年大规模高级教师“迁徙”,惊动杭城教育界。但挖走了名师是否就能吸引走一批学生?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2005年底,“鲁外”因“招生困难”停办,校舍硬件在闹市区空置三年。
重金承诺得不到兑现
“很多学生都以进入‘鲁外’为荣。”绍兴县兰亭镇紫洪爱国学校教师姚国焕回忆,他的学生王群,当时就是每门功课的成绩都超过了90分,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鲁外。随后不久,“鲁外”就成立了我省唯一一所女子中学,由此,“鲁外”在社会上名声大振。
但这所当年绍兴规模最大的纯民办学校,却遭遇“生源危机”。
“那些承诺给教师的重金待遇,很多都没有兑现”。曾在“鲁外”就职的郑友康说:“投资方过多干涉学校业务,投资人和校长及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统一,办学目的和方式上有分歧。‘鲁外’当初聘请的校长是从南京外国语学校挖来的,签了6年合同,结果仅仅过了一年,就因与董事会的矛盾提前离职。”
他说,“鲁外”投资方急于从招生上收回成本,而忽略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品牌需要长期培育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对于生意人来说,赚钱就是硬道理。民办学校的制度,“老板”可以兴致所至、朝令夕改,导致学校内部矛盾,如董事长与校长之间的权力纷争;不兑现教师奖金等等,教学团队由此分崩离析。当地高中生学生家长说,一开始“鲁外”的招生门槛确实高,但中考结果出来后,很多家长很失望,学校生源开始走下坡路。
在绍兴当地,三年中,小偷光顾“鲁外”校址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即便如此,“鲁外”却迟迟不易主。已有不少投资者与“鲁外”投资人陈叶水洽谈过购买意向,绍兴市区也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向陈叶水表达过购买“鲁外”资产意向,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当年投资巨大,投资者希望下家能出个好价钱接收,只是迟迟没有人能拿下。”一名当地的知情人说。“鲁外”关门后,替投资者陈叶水管理着学校资产的是上海人张师傅,他表示,三年来“陈老板还是经常隔三岔五地来学校走走、看看,并在这里吃饭”。
记者在有关部门了解到,经过努力,目前国有的绍兴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鲁外”的实际控股股东。
●思考
“鲁外”们何以频遇生存危机
在绍兴,学校只要与“民办”沾边,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如绍兴南洋中锐学校1999年9月初正式开学,由全国最大的民办教育机构——南洋教育机构投资1.5亿元兴建,是一所15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其设施在全国是一流的,仅智能化系统就有校园智能化管理系统、辅助教育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三大部分,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2005年,学校整体转让,近500名在校生另寻“出路”。
为延续鲁迅金字招牌,绍兴县教育局完成对民办学校“鲁外”“收编”,把“鲁外”原址转身为“鲁迅中学柯桥校区”,定位是“全省一流、全国著名的精品重点高中”。
“鲁迅中学柯桥校区”成立后,现鲁迅中学改称为“鲁中城南校区”,今后两校将实行一套班子,分校区管理,并将逐步以柯桥校区为重点。记者了解到,“鲁迅中学柯桥校区”办学规模为30班1500名学生,首批500名学生将在今年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
目前,绍兴县通过以公办学校入学为主,民办公助和国有民办学校入学为辅,民办学校入学为补充的多渠道入学模式。面对一所又一所民办学校的关门,人们不禁会问:在绍兴办民办学校真的那么难吗?记者就此采访省民办学校协会会长黄新茂。黄新茂说,在浙江其他地方,民办学校办得成功的有不少,绍兴这几所学校的关门,值得总结和深思。黄新茂称,生源不足,是因为优势不再。随着公办学校的不断壮大,以及国有民办学校的快速发展,纯民办学校吸引学生的相对优势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