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扶群众上军车准备撤离 包敦远 摄
背上是所有的家当 包敦远 摄
离家的人都在安静地等候军车 包敦远 摄
浙江在线05月26日讯
昨天下午,11岁的女孩景小英,书包里塞满家用,跟着父母从马公乡朝阳村,赶了四五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关庄镇。
此时的关庄镇,已经聚集了数百名由石坝、苏河、红光等深山的灾区群众。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告诉我们,这些人将举家迁移。背后的堰塞湖和各种地质灾害的威胁,还有一场预报中的大雨,让他们不得不转移到远离家园的地方。
与此同时,在同样被列入转移范围的苏河乡,来自我省卫生厅医疗队的潘红队长,揉着因为跋山涉水而肿起的脚,平静地告诉记者,他们将完成救灾工作,并会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集中撤离到广元元坝区
昨天下午1点,记者赶到这次撤离的一个集中点,青川县关庄镇。在关庄片区抗震救援指挥中心的帐篷附近,许多房子已经成了残垣断壁,瓦片和玻璃都已被震碎。
背后的青竹江,浑浊的江水流速飞快,四周原来是青山,现在到处是土黄色的山体滑坡。镇上聚满了受灾群众,都拖家带口,用当地特有的竹背篓,背着几倍于自己身体的食物和衣物,靠在路边休息。
尽管经历一场生死劫难,也不知道将来的生活该怎么继续,但人们的脸上,除了微微的茫然,看不到悲哀或者愤怒,喝着解放军官兵送来的水,他们几乎和往常一样平静,耐心地等候着即将接他们出山的军车。
石坝乡村民董生贵告诉记者:“12日地震那天,我和家人正好都在地里,赶紧趴在地上。等我们回到家,什么都没有了。”董生贵说,“我和20几个人聚到一起,没有吃的,我们只好到一家小店的废墟里,刨出一点方便面和可乐,撑到了14日。”
所有能吃的都耗尽后,人们决定冒险走出被山体滑坡封闭的大山。“从石坝到关庄,这么一点距离,完全没有路,我们翻山过来,足足走了7个小时。在经过一个山顶的时候,我看到下面,突然出现一个很大的湖。”董生贵说。
大家到了关庄后,赶紧各自联系亲戚,董生贵带着家人,来到了成都,在帐篷里住了10天。
“24日晚上,我接到乡里的电话,让我们先回关庄,然后集中转移到广元元坝区去,我先去看一看,如果安稳,就把家里人都接过去。”董生贵说。
地质灾害威胁两千群众转移
青川位于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处,南北两条地震带交界处,余震、山体滑坡、堰塞湖和各种地质灾害,对青川的毁灭性影响,甚至高于主震。
赶赴当地救灾的济南军区某部解放军官兵告诉记者,这里复杂的地形和震后被毁的公路,都给救援带来很大难度。
一位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里面好多山体都有裂缝,山体滑坡还在继续,沿着眼前的这条青竹江向上,东河口、石板沟两处,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位正在不断抬高。”
更重要的是,根据天气预报,青川可能会下大雨,万一湖水上涨突破大坝,后果就难以想象了。
关庄镇党委书记雍天雄告诉记者:“今天通过我们关庄片区向外转移的群众,主要是关庄镇、石坝乡、马弓乡、苏河乡、红光乡。需要转移的,主要是震后房屋被毁坏,或者正遭受地质灾害威胁无法居住的群众,在这个片区总共有7000多人,需要转移的有2300多人,其中石坝需要转移的群众最多。”
记者从青川县了解到,转移的群众,将由广元市剑阁县、元坝区接收。
我省医疗队暂不撤离
苏河乡也有群众将被转移,而来自我省卫生厅的一支医疗队,正驻扎在苏河乡。
在苏河乡,记者见到了医疗队所有队员。队长潘红告诉记者,苏河乡地处偏远山区,群山包围,老百姓居住分散。每天早晨6点,队员们就要起床,徒步翻山越岭,还经常要翻过塌方的土坡,到各个村子展开消杀和疾病防疫等工作:“经常是走上10里地,才遇到一户人家,随着工作逐步深入到更远的村子,我们每天要走的路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队员们还抽空对村民进行健康宣传,“这段时间下来,连我们的向导,也学会了基本的疾病防疫知识,帮助我们教村民怎么选择水源、处理粪便。今天上午,队里的沈益妹,还给村民们上了一堂健康宣传的课。”
从中午起,一些打着背包往关庄赶去的村民,也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一问才知道他们要转移到山外去。
潘红则表示,医疗队目前还不会撤走,还要在这里和另一批医疗队会合,“我们会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在苏河完成我们的任务。”
下午4点多,摄影记者从关庄打来电话,第一批要向外转移的受灾群众,已坐上军车,出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