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荣(中)在做移民的工作
浙江在线05月28日讯
今年4月29日,国家重点工程、丽水有史以来最大的造血工程滩坑水电站正式蓄水。时值暮春,景宁库区一座山坡上杜鹃正盛,一个黑黑高高的汉子久久凝望着脚底那泓碧水,眼眶渐红。他是景宁县滩坑水电站移民指挥部副总指挥沈立荣。滩坑水电站能顺利蓄水,5万移民实现成功安置,即是他与千百个同事一起,辛勤劳作的成果。
45岁的沈立荣,人生十分之一的岁月都投入到号称“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工作中。4年多时间,走过多少路,进过多少次村庄,流过多少汗,沈立荣都记不清了。惟有三次落泪,却凝结在记忆的片断中,成为这段“移民官”工作经历的注解和缩影。
委屈之泪
故土难离,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老百姓,抛开世代生活的乡土,心里哪有不带点气的。作为一个移民干部,当当移民的“出气桶”,也算是份内事。
沈立荣第一次落泪,是在县领导面前,七尺男儿,眼泪刷刷地流,那是委屈之泪。
那一年是2004年,滩坑移民工作刚刚铺开。沈立荣时任景宁县大顺乡乡党委书记兼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接到县里下达的任务沈立荣立即行动,但想不到处处碰壁,举步维艰,他们一次次进村宣传政策,动员拆迁,可村民们根本不卖账!甚至有的村民一见他们来了就躲,背后冷嘲热讽。两个月后,县里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报告,轮到沈立荣发言了,没讲几句,他的眼泪就下来了!
移民官受委屈是很平常的事情,一般的委屈沈立荣都能坦然面对,可是碰到一些亲戚朋友不理解甚至是骂上门来,老沈直言有时候真不是滋味!沈立荣弟弟的岳父陈火儿,20多年前到库区大顺村落户,一直居住在库区亲戚家的旧房子里,自己没有建房。按照移民政策,没有固定房产就不能被确认为移民。眼看着居住的房子要拆掉了,无处安身的陈火儿,急得团团转。
200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陈火儿冒雨来到县城找到沈立荣家。他拉着老沈说:“景宁2万人都移出去了,就多我一个吗!”面对老人的质问,沈立荣给老人沏好茶,递上烟,反复地跟他讲政策。一直磨到夜里11点多,始终不松口,老人气得摔门而出。沈立荣急忙追了出去,为老人撑起雨伞。老人一把打落雨伞,气呼呼地往雨夜里跑去。
站在那儿,望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身影,沈立荣心里充满歉意。是啊,人总是有感情的,面对亲戚朋友上门说情,说实话,他也很想帮帮忙。但是,他更深知,作为分管移民政策的副总指挥,政策定了,不能说变就变,如果仅仅为了亲戚或朋友的利益而开了政策口子,今后还怎么做好移民工作?怎么让移民心服口服?!
几年来,沈立荣不知道拒绝了多少次礼品和钱物,他的妻子苦笑着说,老沈把亲戚朋友都得罪光了,有些亲戚说他当官了就看不上人了,可哪知道老沈心中的委屈啊。
歉疚之泪
我心中最难以释怀的是,因为工作,我对父母妻儿亏欠得太多。对儿子我更是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沈立荣第二次落泪,是对着自己的儿子。那一次,他不仅落泪了,还下跪了。
由于移民工作时间紧任务忙,老沈经常没日没夜地奔走在一个个村庄中,整整4年,没过一个双休日,五一、十一的长假,也从来没有休息过。他的爱人,在下面的一个镇上班,夫妻俩都忙于工作,儿子开始了他的“自由”生活。上网成瘾,经常彻夜不归,老沈夫妻却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
一次,班主任打电话告诉沈立荣,你儿子脸色很不好,可能是病了,而且,这学期,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不久后的一天,儿子通宵上网,被县零点巡逻队逮住,沈立荣才知道了真相。
当天,沈立荣把儿子领回家。那天晚上,老沈难得下厨做了饭菜,端到儿子面前。儿子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其实老沈的心里,一遍一遍地自责着。当时儿子正面临中考,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想着想着,陷于自责中的老沈眼泪不由得流下来了,他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问儿子:“你还想不想读书!”
儿子吓呆了,抱住他,拼命地拉他。拉不起,儿子也跪了下来,沈立荣大声地说,“这是我的错,我没好好管你,不许你跪”!儿子哭出声来,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沈立荣再次问他,你还想不想读书,他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父子俩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从此,儿子变了个人似的,顺利考上了高中。
沈立荣说,我心中最难以释怀的是,因为工作,对父母妻儿亏欠得太多。对儿子我更是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可是为了移民工作能顺利进行,为了景宁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也只能把这份歉疚埋在心里,慢慢地去弥补。
欣慰之泪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这是沈立荣最喜欢的诗句,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沈立荣的第三次落泪,是对移民。炉西坑村的支书张顺治移民去遂昌之前,跑到沈立荣办公室痛哭了一场,临走前说:“老沈,你是我可以依赖的一位朋友,事事都在关心我,我才会带这个头”。沈立荣也动情了,他流着泪拍着张顺治的肩,“我们永远是你们的娘家人,你们移出去了,还得经常回来看看。”
这一次,是欣慰之泪、友谊之泪。
张顺治和他的炉西坑村,一开始也是“钉子户”,那时候沈立荣去村里,张顺治总是大手一挥,“沈书记,不谈工作,到我家喝酒去!”,这种不合作态度曾经让沈立荣头疼不已。是什么让张顺治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答案是两个字,真诚。
张顺治同母异父的哥哥陈仕元,是沈立荣的同学,家境贫困,人又憨厚,41岁才结婚。婚礼那天,沈立荣约了一帮在县城工作、有头有脸的同学,凑了7000多元的贺礼,去喝喜酒,并约定陈仕元以后不能回礼。此举不仅在经济上帮了一把,在农村里,对主人家也是很有面子的事,可谓让婚礼风光了不少。作为弟弟的张顺治,不会不明白沈立荣的这番心意。
张顺治的母亲身有残疾,年老多病,沈立荣四处奔走,到县残联等单位争取资助款,为她看病。张顺治的妻子胃病犯了,沈立荣专门联系了车辆,送她到县医院治疗。
大山里的人,对情面两字看的最重。沈立荣一次次的举动,终于感动了张顺治,从一开始的抗拒,到主动去作村民的工作,炉西坑村的动迁,得以顺利进行。
由于工作的投入和细致,沈立荣对移民情况和有关政策了如指掌,永康市有关人员来复核移民资格时,提出了30多个问题,他对答如流,“移民活字典“的称号由此传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