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新村”里的两姐妹刘玲(8岁)、刘燕(12岁)。 记者 王晨辉 摄
浙江在线05月28日讯
孩子失去母亲,不能再失去母爱;孩子失去家庭,不能再失去亲情。这几天,救助灾区贫困孩子的呼声,始终在我们心中萦绕。一行行失去父母而流的眼泪,一个个渴望读书而焦急的眼神,每天揪着读者的心。汇聚点点滴滴的社会力量,就能形成全社会助养助学的洪流。早报愿搭建一座桥梁,为孩子们寻找一个家,寻找一份爱。
早报联合省慈善总会推出“援孤行动”,为帮助灾区孩子竭尽绵薄之力。这一助养助学行动不仅得到了更多爱心人的响应,也受到千里之外的灾区人民的关注。昨天,本报特派记者采访了灾区教育部门及部分学校。
得知今日早报与浙江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大型“援孤行动”,青川县教育局副局长白培碧等当地有关部门领导,让记者代青川师生,向广大早报读者表示感谢。
“地震孤儿认定工作程序复杂,我们欢迎援助。”白培碧说,“不过,如果早报读者想直接助养助学,这个工作倒可以马上开展。有关名单正着手准备。”
帐篷教室太闷热
白培碧说,地震给青川县的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在缅怀遇难亲人的同时,还得面对十分棘手的校舍重建、学生复课问题,压力相当大。”
白培碧说,学生想上课的心情非常迫切,家长们也急坏了,到他们办公室来询问的家长从没间断过。
“我们正在加紧努力,尽快让所有学校复课,现在紧缺符合做教室标准的帐篷。”白培碧说。
“而帐篷也不是长久之计。”他说,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帐篷教室闷热,光线也不好。“一些学校是在帐篷里开学了,可看着学生和老师流着汗上课,我这个教育局副局长看着,难受啊。”
“新建学校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我们需要大量的活动板房来代替帐篷。”白培碧说。
学校成了伤心地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他说,“大地震发生后,学生,尤其是像木鱼中学这样伤亡惨重的学校里存活下来的学生,心理遭受了很大创伤,学校也成了他们的伤心地。很多学生不愿在原来的地方复课。”
“由于学生多,心理健康专家少,心理干预效果不是很明显。加上最近余震不断,光今天就连续发生了两次(昨天记者所在的青川,又发生5.4级余震),连成年人都受不了,更别说孩子了。”白培碧说,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专家的疏导。
感谢浙江人分忧
白培碧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跟教学相关的东西都缺,“如果浙江的好心家庭能够与我们县里的孩子结对子,那就最好了。”
“参与援助的家庭,可以给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如文具、生活用品等,还可以改善一下孩子们的饮食。”他说,“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跟不上啊。”
“当然,给孩子适当的心理疏导,让孩子的心理创口尽快愈合,这些工作也很迫切。我也希望浙江家庭能帮我们。”
白培碧说:“我们会尽力配合援助工作。这是件大好事,为我们分担不少压力,感激不尽。”(2810301)
硕士军官成为临时老师
青川关庄有一个“希望新村”,里面的孩子几乎都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如今,孩子们的“家长和老师”,是在当地抗震救灾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