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
浙江在线05月29日讯
昨天,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的作者帕慕克抵达浙江绍兴,这是他为期10天的首次访华之旅的第二站,首站是北京。今天他将来到杭州,花一天时间浏览西湖美景。在30日结束上海之行后,帕慕克将飞回土耳其。
借此次的中国之行,帕慕克的最新作品《别样色彩》以及他早些年出版的另两部作品《静静的屋》、《杰夫代特和他的儿子们》将适时出版。在绍兴的大半天,这位土耳其作家与同行的2006年布克奖得主、印度作家基兰德赛女士异常忙碌,中饭可以不吃,但绍兴的古街和鲁迅故里要尽收眼底。傍晚补充了一杯现磨咖啡,这个土耳其作家在绍兴文理学院作了一场《我们究竟是谁》的演讲。
探访古街、鲁迅故居、兰亭
他把《呐喊》送给绍兴
昨天12点15分下飞机后,帕慕克啥也没吃,就直奔绍兴。到了臭豆腐和茴香豆的“产地”,他滴米未进。
记者在绍兴饭店看见他下车时,一头灰白的头发、一件深蓝色衬衫,步履很稳健。过了十几分钟,他跳上游览车时,已经换成了墨绿色的运动T恤、白色棒球帽,手里挥舞着几本他称之为宝贝的书——“这是1968年出版的土耳其文的小说《呐喊》,我要送给绍兴。”
一旁负责接待的绍兴文理学院的袁老师说,帕慕克非常尊敬鲁迅,他一直带着这本书在全球旅行。“我们给他安排的节目全被打乱了,他对吃住的要求很简单,兴趣不大。”
让帕慕克废寝忘食的是这座古老城市的街道、房子和埋藏在它们底下的传统文化。于是,他自己安排的行程中包括仓桥直街、鲁迅故居、兰亭。
一路上帕慕克话不多,不愿被外界打扰。细雨中,他的脸上挂着思索表情。“他喜欢沉浸在独处的想象世界里。”随行的翻译杨坚定说。
一个街道一个街道地探察,帕慕克写小说时就经常这么干。“我像一个初学者,为每一个细节痛苦,事实上我写每一部小说前都会进行这样的研究,尽管最后90%的内容都不会进入我的小说。”帕慕克说道。
鲁迅故里的潺潺流水、粉墙黛瓦,在帕慕克眼里,都是美妙的线条和色彩。他惊喜地说了一句话:“我看到了失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如此完好地保存。”而把随身携带多年的土耳其文版《呐喊》赠送给鲁迅纪念馆时,他更是兴奋得像是捧出心爱玩具的孩子。末了,绍兴文理学院特别准备了一份礼物——丝绸版的《兰亭集序》送给他,他说了一串英文,翻译成中文是四个字:美妙绝伦。
为什么中国之行选择绍兴
全因这里是鲁迅的故乡
“演讲时,我需不需要换件西装?”出门前,帕慕克突然发问。
“不用,学生们会喜欢你的。”翻译笑着说。
事实的确如此。整个绍兴文理学院都在为这位大师的到来沸腾。晚上7点的讲座,有两个中文系的女生中午12点半就来了。离讲座还有3个多小时,容纳1000多人的报告厅里已经人声鼎沸,很多学生都是带着面包和火腿肠来占位置的,还有的直接打印了帕慕克的讲稿温习起来。一位男生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学校附近的几家书店里,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都卖空了,根本来不及补货。
一下午忙着看老房子、古街道的演讲会主角,吃了点水果和绍兴当地一家名叫伊斯坦布尔的饭店买来的点心后,终于出现在讲坛上。依旧是那件墨绿色T恤,温和的笑容。帕慕克的演讲题目是《我们究竟是谁——在卡尔斯与法兰克福》,没有想象中的激情四溢。演讲间歇,有前排的学生冲上讲台想让帕慕克签名。
学生们显然对帕慕克抒发的文学情怀并不满足。尽管一个个提问踊跃,但帕慕克只给了三个提问机会。一位女生的问题让他眉头舒展:“你会把你的父亲写进小说吗?”帕慕克兴致高昂地说:“不会。但我在诺奖感言中说到了我的父亲。他是个很好的父亲,并不反对我写作,以前他也写过很多小说,但是没有出版,后来他专门把这些手稿装进了一个箱子送给我,鼓励我写作。”
“你的这次中国之行为什么选择了绍兴?”一位学生问。帕慕克说:“我喜欢读鲁迅的短篇小说,喜欢《狂人日记》里比喻式的写法,而绍兴就是鲁迅的故乡。我也喜欢绘画和书法,有朋友告诉我中国东南部的这个城市是传统书画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所以我要来寻找这些古老的文化。”
只露了个幽默的笑脸,帕慕克匆匆结束了讲座:“我要把这些印象深刻的细节写进日记,当然还有今天晚上同学们的聪明智慧。”
“很有个性,但难以琢磨。”中国的学生有些意犹未尽。
●名片
帕慕克是谁
帕慕克是当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文学家之一。
1952年6月7日,他出身工程师世家。1974年开始,帕慕克决定要以小说创作为其志业。代表作有《静静的屋》、《白色城堡》、《黑书》、《我的名字叫红》、《雪》、《伊斯坦布尔》等。作品囊括了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已被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
2006年10月12日,帕慕克凭借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