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地震中走来,带着对地动山摇、满目废墟的恐惧。
他们从伤痛中走来,不仅带着受伤的身体,还带着失去亲人、朋友、邻居的痛楚。
离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刻,已经17天了。
17天了,他们一定很累,身心俱疲。
如今,他们来到温州,来到这个家,最需要的肯定是休息。
在医院的走廊里,在那个大大的“静”字下面,让我们一起安静些。
不去打扰,不必担心,我们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会给他们最好的照顾。
让我们的爱心静静地陪着,让他们在温州好好休息会儿吧!
等了3小时只为一句问候
晚上9时27分,肖正红终于盼到了远来的老乡们。一名妇女第一个从救护车上被抬了下来,肖正红一个箭步冲上去,询问老人的情况。“他没事,比较稳定。”肖正红听后,笑了。
为了给灾区来的老乡送上这句问候,他已经在瑞安市人民医院等了3个多小时。
肖正红是四川自贡人,来瑞安已10多年。昨天,得知几位四川地震伤员将来瑞安治疗后,他和老婆商量等老乡来了,要去医院好好看望。
昨天下午6时没到,肖正红夫妇就赶到了医院。看着欢迎和勉励灾区伤员的标语,肖正红说:“我相信老乡们在这边不会觉得孤单。”
晚上8时许,雨越下越大,但等待伤员的人却越聚越多,大家很自觉地在一楼大厅里站成两排,中间留出了一条通道。门外,为了维持秩序,一位保安被淋得透湿……肖正红异常感动:“瑞安人真是热心,我替老乡感谢他们。”
肖正红夫妇逐个看望6名伤员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段时间,我们一定经常来看望他们,愿他们早日康复。”
77岁离休护士“回岗”
“不要来采访我,我是本院的职工,来帮忙是应该的。”昨天下午3时许,附二医南浦院区接收灾区伤病员的爱心病房里,77岁的离休护士高卧薪女士正在换药室内忙活着。屏风外,灾区来的首批17名伤病员已躺在病床上,医护人员正紧张地为他们作详细检查。
高女士的主要工作,是向护士分发护理用品,“我原来就是护士,做起这些事挺顺手的。”高女士很精神,“我身体很好,还能帮点忙。”
附二医副院长黄寿清告诉记者,高卧薪女士曾在解放战争中救治过伤员,是附二医一位离休的好护士。和高女士一样来这里帮忙的志愿者还有100多位,院方安排志愿者实行24小时3班倒,全程陪护伤病员。这些志愿者中有医学生、骨科保姆,及工余义务劳动的医护人员。
“看了地震报道,心里难受,特别想为灾区做点什么。”高女士在忙碌的间隙说。
屏风外,初来乍到的病人们表情平静,病房里只有医生轻轻的询问声。高女士说:“希望他们能很快静下心来,好好休息一下。”
手术室里他感受着温州速度
昨天下午4时30分,来自都江堰的王德林被推进温医附一医八院区的手术室。此刻,距离他抵达温州只有两个多小时。
即将为王德林主刀的附一医骨科副主任医师陈雷,微笑着在王德林耳边轻声对他说:“手术很快的,别担心。”“让你们费心咯。”56岁的王德林用略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说,然后将双手放在胸前,安心地眯上了眼睛。
而这时,王德林的爱人刘玉芬正在病房里收拾着行李。她说,虽是第一次来温州,但热情的医生和护士们很快就让她消除了生疏感。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正在都江堰家中的王德林从7楼跑了出来,没想到跑到路边时,附近一人高的围墙倒塌,压断了他的双腿。
“你们这里的医生动作很快。”刘玉芬说,“一到病房,医生马上作检查,并立刻决定手术。老王的左脚已化脓感染,医生说必须开刀清理。”
傍晚6点左右,王德林从手术室里被推了出来,手术很成功。由于麻醉的关系,他睡得很安详。医生们作了一个“嘘”的动作,走廊里的护士、病人,静静地为手术车让开一条通道。
刘玉芬说,在温州的第一夜,她和老伴一定能睡得很好。
“爱心病房”背后的爱心
昨晚8时55分,在数十名加班待命的医护人员列队迎接下,来自灾区的6名伤员和2名家属进入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爱心病房”。
“爱心病房”是住院区的医生办公室腾出来改造成的。病房里,到处是鲜花、爱心贴纸……除了院方的体贴心思,还包含着温州市民的爱心。
“通过114,我们联系到‘惜缘’礼仪公司,对方马上利用中午时间,赶来布置病房。”三医工作人员说,“他们还执意不收钱,说给灾区伤员服务,这钱不能要。后来一条纱花掉下来,医院工作人员又打电话过去,礼仪师傅马上赶来重新布置,忙得满头大汗,却毫无怨言。
“爱心病房”给伤员提供了舒适的治疗环境,但伤员家属的居住问题也要妥善解决。为此,医院联系了附近的“教育宾馆”。正值招生旺季,宾馆已经客满,但宾馆还是立即想法腾了两个三人房出来,并特别摆放了鲜花,准备了水果和点心。“伤员的医治时间还不确定,家属的人数也不确定,宾馆确实是把爱心远远摆在了利益的前头,我们很感谢。”医院工作人员说。
雨中接应,打开紧急通道
昨晚8时,大雨如注。
接应组、医疗组、专家组携六辆推车列队在温州市中医院大院静静地等候。
为了不让伤员淋雨,医院打开二楼门诊部和住院部的通道。雨天路滑,工作人员给大厅的花岗岩铺上纸板防滑。
晚上9时,5辆由警车开道的救护车驶入市中医院大门。救护车的后门一打开,接应组立即抬起担架直奔病房。3分钟后,第一位伤员就平稳地躺在601号病床上。她是来自绵竹的马德容大妈,今年65岁,右脚骨折。大妈刚一躺定,护士就过来量血压检测生命特征,医生则马上与护送人员介绍病情和交接接收单。
645床的董发坤大爷今年70岁,被坍塌的房屋砸断了左脚。陪伴的老伴罗代秀说,多亏党和政府关心,一家人都平安,老伴现在又被送到千里之外的温州治疗,更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对接收的五名伤员进行检查后,中医院的医护人员立即开会进行会诊,确定最好的方案着手治疗。
他来自前线,叫志愿者
昨晚8时32分,6辆救护车在暴雨中驶入市二医院区,6名来自四川灾区的伤员顺利到达。
黝黑的小伙子李孝云从一辆救护车中被抬上担架,右手的绷带和石膏清楚地显示他是名伤员。但他胸前写着“四川省什邡市青年志愿者”字样的挂牌表明他的另一重身份。
当医院的员工用担架将他送入病房时,他微笑着。10多天前,在重灾区什邡市人民医院,他也曾做过相同的工作。5月25日上午9时左右,他在什邡市人民医院帮忙卸载刚运到的药品,不小心摔下车,致伤。虽然他一再强调受伤与连日休息时间不足无关,一起来温的队友曾杨却说:“他上夜班,白天到队里来帮忙,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休息不足,导致精神不集中,才出事了。”李孝云是名车工,晚上的工作并不轻松,5月14日后的每一个白天,他仍选择当一名志愿者。
曾杨所说的队,是指在什邡市人民医院服务的志愿队,共有24名成员。“我们队长告诉我,全什邡市只发了1000个志愿者牌。”他对自己的志愿者身份十分重视。晚上9时40分左右,当院工来给他洗澡时,他摘下牌子,轻放在枕边。“伤好了以后可能还用得到。”
一组医护人员围着一人转
晚上8时40分许,市中西医结合医院,5名灾区伤员由救援专车送达。这里为灾区伤员腾出了5间病房共20张病床,专门组成了跨科专家小组;并安排了6组医护人员,1组6名医生6名护士对1位伤员进行1对1护理,同时,还配备了若干名保姆等后勤人员。
2楼病房里,来自四川绵竹的杨贵河先生正接受主治医生的各项基本检查。杨贵河今年57岁,12日地震时在家里受的伤,肋骨、腰椎等多处骨折,双脚已有麻木迹象。“老先生,双脚现在感觉怎么样?胸部这里痛吗?”医生一项项仔细地轻声问过来,杨贵河老人精神还行:“就是双脚没力气,挪不动。”
病人身体虽然多处骨折,所幸没有并发症。我们将对他作更详细的检查,确保完全掌握病情。”余医生说。而负责杨贵河老人的护士早已为老人盖好被子,在旁边细语安慰老人;并且按医生的指示为老人进行各项专业的舒缓护理。
护士为杨贵河老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老人的女婿十分关心老人现在的病情。“我现在在温州的医院了,有好多医生、护士在照顾我,你不用担心我,好好照顾家里的娃儿就是了!”
伤员来了把我转移到走廊上就行
昨晚8时,乐清市人民医院。60余人捧着鲜花列队欢迎来自四川灾区的首批两男两女4名伤员,伤员基本上都是骨折病人。
听说有地震灾区的伤员要来,住院病人们都很配合,甚至有人跑到院长那里说,“病房这么紧张,到时候把我转移到走廊上就行。”昨天,院方派出医疗小组赶到永强机场迎接伤病员,该院领导表示,将无条件用最好的专家、设备、药品,全力为灾区伤员疗伤治病。医护人员也说,他们会竭尽全力,让伤员们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兵贵神速,几经周转的伤员,需要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治。他们一进入“爱心病房”,等候在这里的专家就来到他们的病床前,核对医学资料,询问病史及伤情,进行体格及伤情检查和生命体征的测定,为他们进行病情分析,研究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用温馨的语言对他们进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