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时半——
爱在等待 翘首期盼伤员
39辆救护车已经悉数停在机场停车场。来自卫生、机场、武警、学校等各部门的接机人员,在等待灾区伤员的同时,紧张有序地做着最后的筹备工作。
“伤员主要安排在八院区,你们每个人都要跟好自己的救护车,一定要按轻重缓急,专科救治。”附一医院长张启瑜再三叮嘱接机的医生护士。负责分诊登记的是附一医的护士宋君,正在和同事商量如何更快进行分诊。“因为我是四川什邡人,可以用家乡话和伤员沟通交流,所以分配到这项任务。”宋君告诉记者,他们医院此次专门抽调了七名四川籍的医护人员参加收治伤员工作。
身穿橄榄绿列队等候的,是武警温州支队的18名官兵。这些经过军医的培训和筛选的战士,个个臂力佳,素质过硬,主要从事机舱到救护车运送工作。为了平稳快速运送伤员,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演练,甚至连高矮前后都做了排列。“前高后矮,这样从舷梯上运送伤员的时候,能尽量让担架保持水平的状态,避免倾斜给伤员带来不适。”一名武警解释说。
温州医学院的15名志愿者,忙着和医护人员讨论衔接工作。“我们之前参加了护理伤员的紧急培训,早上接到通知帮忙接机,就立刻赶来了。”温州医学院大四学生陈瑶说:“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和伤员建立帮扶关系,还有很多同学等待接力呢!”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50名志愿者也赶来了。他们身着印有“心系汶川,爱献灾区”字样的T恤,手捧鲜花列队等候。每个人的手中,还拿着一张“灾区同胞帮扶联系卡”,上面印有帮扶热线:“无论是什么困难,我们定会尽全力帮助你们!”据悉,城市学院还为每位伤员准备了1000元的慰问金。
中午12时10分——
爱在行动 快速平稳接力
“来了!来了!”在机场守候近两小时的人们欢呼起来。深圳航空B-5106飞机尾翼醒目的红色出现在人们视野里,此时刚好是中午12时5分。
飞机比计划的要到得早一点,这是因为民航温州空管站为这个特殊航班开启了空中绿色通道。11时51分时,飞机已经进入温州空域。为了让伤员早一分钟到达目的地,温州的空中交警在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后,引导飞机从丽水市云和县上空直飞温州永强机场,这比按正常航路飞行大概节约2分钟左右。
12时10分,飞机刚刚停稳,机场工作人员迅速将两架舷梯和飞机舱门对接。机舱缓缓打开,首先走出机舱的是陪同来温的灾区伤员的家属,他们手中的大包小包立刻被热情的武警战士和志愿者接过。“真的很谢谢你们啊,这么热情,让我们像回家一样。”陪同丈夫来温的曾桂群女士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首位伤员躺在担架上出现在机舱口时,人群里发出轻轻的呼喊:“小心!慢些!”每个人的目光都紧紧追随着担架,生怕一丁点的颠簸会再给伤员带来伤害。一步一步,担架平稳地从舷梯上运下,等候在旁的医护人员立刻接上,护士细心地摊开洁白的被单,轻轻盖在伤员身上。床单上,贴着一张“心形”的爱心分诊卡,上面清楚地写着伤员基本资料:女,龙运芬,82岁。
短短7分钟,交接顺利完成。12时29分,载着来自灾区第一位伤员的救护车缓缓驶向机场出口。
一直等在那里的四川老乡,早已经拉开了巨大的横幅:“走出哀伤,保持坚强,早日康复,重建家园!”每有一辆救护车驶出,他们就用四川话高喊“老乡!早日康复!”乡音情切,温暖人心。温州市四川商会会长唐博告诉记者,今后,他们还将和收治医院联系,为乡亲提供语言、物资等方面的帮助。
中午12时43分——
爱在前进 温情爱心满车厢
警灯闪烁,第一批18辆救护车同时从机场出发。因为交警部门早已经在沿途开辟了绿色通道,车队一路绿灯,呼啸而行。
“你好,我们是温州的医生,你现在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啊?”5号救护车的车厢内,医护人员关切地询问伤员。“腰痛,腿也抬不起来。”37岁的李绍红回答,陪在一旁的母亲连忙递上X光片。
“有什么困难就和我们说,我们会尽全力帮忙的。”医生详细看完病历资料后,说:“放心吧,你伤势不重,主要就是骨折,多养几个月就好。”当听说她们是第一次来温时,医生笑着说:“温州很不错的,以后伤养好了就留在这里吧!”听到这话,母女俩都露出了笑容:“你们这么支持我们,真的太感谢了!”素不相识的医生和患者之间,传递着亲人般的温情。
在另一辆救护车上,71岁的伤员张金顺老人没有家属陪同。老人被诊断为左腿粉碎性骨折,打着厚厚的石膏,没有喊一声疼。上车后,老人松开手里紧握着的一个蓝色塑料袋。随车护士细心地拆开袋子,发现了一张被揉皱的纸片。“啊,有他女儿的电话号码。”护士惊喜地叫起来。刚才还误以为老人没有家属的医护人员都凑上去看,并立刻帮老人拨通了电话报平安。拿着手机,听到远在四川的女儿的声音,老人只说了一声“好”,眼泪已止不住地流下来。护士赶忙递上纸巾为他擦泪,并接过手机,告诉老人的女儿:“别担心,我们会好好照顾你爸爸的,你们在家乡多保重,常打电话来啊!”“纸条容易弄丢,把号码存起来。”志愿者拿过手机,把老人三个女儿的联系方式依次存进手机,然后低头附在老人耳边说:“号码都在手机里了,您想家人了就可以直接打电话。”担架上的老人含着泪花,用力点了下头。
在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上,这样的温情故事在每一辆救护车里上演。不一样的伤员,在他们到达温州的第一站,感受到了一样的温暖。车在前进,爱在传递,快了!快了!马上到家了!
下午1时10分——
爱在延续 这里就是你的家
随着开道警车的呼啸而至,1号救护车率先抵达附一医八院区,13时10分。院子里人头攒动,,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们都来了,每个人的衣袖上都贴着“祈福汶川”的爱心标志。“从机场到医院,从来没有这么快过!”车上的医生感叹说。门刚打开,护士胡颖颖和几名运送人员立刻冲上前,接应第一位伤员。
在随车医护人员和车外运送人员的紧密合作下,落地的担架被迅速打开成推床,仅数秒,就被推入住院部大厅。“上楼梯大家要小心!”不时有人叮嘱着。一位接着一位,伤员有序快速进入四楼爱心病区。
为了布置这个爱心病区,院方早早腾空四楼病房,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爱心接力,温馨服务——欢迎地震灾区伤病员”,一条大红的横幅挂在门口;每个病房的墙上、门窗上,都贴着红彤彤的爱心标志;病床前还有为每位伤员和亲属准备的拖鞋、毛巾等生活用品。“为了营造家的感觉,我们还特意买来了一批绿色植物装饰病区。”该院区综合办副主任麻瑞龙说。
在等候伤员的早上,病区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忙着清洁打扫腾空的病房,给病床换上床单,摆好叠得整齐的病服;有的快速给每个病房配备氧气筒、心电监护仪等医疗器械,然后分配酒精、碘伏、棉签、纱布等消毒用品……与此同时,修理工人正在检查空调,安装床头灯,护工们认真地打扫走廊的卫生,志愿者们利用空闲时间折叠出精致多彩的千纸鹤……
当在其他伤员都被送往这个温馨的爱心病区时,65岁的靳德琼则被医护人员推向了一楼的CT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伤员除骨折等外伤还患有脑梗塞,由于病历中没有关于脑部病情的资料和说明,医院决定先对其进行CT检查,以避免来回运送给伤员带来不便。“抓紧了啊,一、二、三、过床。”配合得熟练而默契。随着铁门沉沉关上,我市医院已经正式开始为伤员检查治疗。
13时30分,伤员们基本已经入住。阳光透过云层,照射进每一个爱心病房里。鲜花,笑脸,温暖的手,将一直陪伴着伤员康复。欢迎你,四川亲人,这里就是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