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30日讯
5月23日中午12点30分。第一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川FA5313货车顺利通过什邡市境内观通桥,现场所有人都沸腾了。
桥对面的红白镇伍桂坪村村民打出了“红白人民感谢浙江交通,你们辛苦了!”的横幅。驾驶20多吨的铲车稳稳驶过桥面的司机朝着满脸疲惫的突击队们猛竖大拇指。
仅仅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仅仅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手势,却让34位久经磨练的勇士们感动得有点想哭。14个小时的小心翼翼,14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14个小时心情的跌宕起伏,还有转战四川以来的每一分每一秒,他们走过和战斗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让他们感慨万千。
5月16日,省交通厅接到交通运输部下派的任务,调公路局架桥专业队伍尽快到灾区,浙江对口支援广元。16个小时之内,从杭州、台州各地市公路部门抽调的精干力量迅速集结省交通厅,准备出发。
5月17日17时55分,由34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架桥突击队,到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5月18日凌晨1时08分,队员们乘坐大巴连夜赶往广元市。
5月18日17时,架设钢桥所需的构件运送到位。
5月19日7时45分,打响沙洲桥战役。
5月19日15时37分,沙洲桥上两段战备钢桥架设任务顺利完成。
5月20日,接到抢通观通桥任务,突击队随即赶往现场。
5月22日一大早,打响观通桥战役。
5月23日中午,观通桥架通……
架桥突击队也是特种兵
观通桥位于德阳市下辖什邡市红白镇,总长度39米。
桥对面的大山深处仍有三四千名受困群众,救灾物资只能通过直升飞机每天空投,而先前到达的抢险架桥队伍奋战了近4天,架设18米之后再也无法往前推进。
5月21日下午,突击队到达观通桥抢修地点。一路上,所有的司机都朝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的队员们挥手致意。走了八天八夜才从大山深处走到红白镇的女孩哭了,她知道仍然在山里等待救援的亲友们有救了。
与青川的沙洲桥相比,观通桥的情况要复杂得多。39米的桥面几乎全部受损,根本不能承受大重量的物件。铺设的钢桥必须靠推土机推送才完成架设。
这意味着,推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需要细致、细致、再细致的操作,也需要整个团体的配合。突击队大队长侯利国在开工前做了充分的动员,一场考验即将到来。
一个下午的仔细勘察、一个晚上的详细论证,5月22日一大早,观通桥两岸成了“橙色”的海洋。起重机的轰隆声、安全警械的哨子声、队员们的号子声……队员们几天来连续征战的疲劳在这个海洋里消匿得无影无踪。
“5月21日晚上,安排留守值班人员时,谁也不愿留下来。”突击队副大队长金洪一脸的无奈。
最后,队员陈晓洋因为感冒发烧被安排看守营地,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他又偷偷摸摸到了工地,出现在作业的人群中。
他说:“我以前可是特种兵,感冒发烧算什么,因为这个理由让我留守,感觉特别丢人。再说,多干点活,多出点汗,人就舒服了。”
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他们本来就是一支特种部队。
和余震进行生死赛跑
5月22日下午1点38分,30米长的钢桥开始整体推进。整个工地只剩下挖掘机的轰鸣声和钢桥每推进一厘米发出的刺耳磨擦声,所有人的眼睛都跟着钢桥,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移动着。一旦钢桥移动方向发生偏差,钢桥的着力点和平衡就会被打破,钢桥和原有断裂的大桥很有可能会在瞬间掉下几十米深的山谷,一场重大事故将不可避免。
负责观察的郑有强眼睛眨也不眨地死死盯住前方,稍有偏差,立刻喊停。当加强部分靠近滑轮时,“停!”看准了位置,程临军给推土机司机一个手势,司机把推动钢桥的摇臂停了下来。
正当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忽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站在对岸的程临军等人,全身汗毛直立立地竖了起来。
原来,推土机师傅虽然停止了摇臂,可车子的惯性却将钢桥又往前推动了一下,加强部分就这样撞在了滑轮上。两边桥端以及桥上作业的队员们的生死就在一瞬间。可老天还是眷顾勇士们的,滑轮奇迹般地只偏离了一点点。
21米的距离整整“走”了3个小时零7分钟,当时钟指向当天下午4点45分的时候,钢桥才终于够到了对面桥头的受力点。
不可预知的余震威胁着刚跨上桥头的钢桥,一次震感强烈的余震很有可能再次使钢桥的受力点位置发生偏移,甚至直接导致坍塌,桥上和桥边作业的队员也将面临着生死的考验。
“必须把摇滚取出,把钢桥真正稳稳地定位到桥头固定的端柱上。我们要和余震赛跑。”突击队大队长侯利国再次下达了命令。
5月22日晚上9点,寂静的山谷里,只有突击队的灯光照在什邡市红白镇伍桂坪村的一片废墟上,和队员们做伴的是漫天飞舞的飞蛾。
突击队员陈卫鑫取出钢撬,随着钢桥准确无误地落在端柱上,最后一个摇滚被取出,钢桥安全就位“落座”。他深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而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就在突击队撤出两小时后,余震发生了。5月23日凌晨两点和4点,又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余震。事后大家在撤离红白镇时发现,镇上一家加油站的顶棚在那两场余震中倒塌了。
没有机械就靠肉搏
“一二三,用力!一二三,抬!”火辣辣的烈日下,沙哑的号子声里,五六个身躯就这样把建桥材料扛到了目的地。没有机械设备,就用身躯、用双手,从早晨到晚上,每天14个小时,大家就这么不停地忙碌着,一张张脸全都煞白煞白的。
当地百姓看了心疼,把自己的水送给突击队员们喝。
“我们在四川一共呆了9天,这9天里,几乎所有人都没换过衣服。第7天时,39米的大桥终于架好,我们也是几天来洗的第一次澡,真是难忘的一次澡。”王征回忆说。
“这是一支由特殊材料组成的特殊队伍,才被派往青川和什邡这两个重灾区执行特殊的任务。34个突击队员中超过一半的队员来自机关,是党员。能够经受这些考验非常不容易。此次突击任务圆满完成,只有4名队员受了轻伤,其余都平安返回,应该说是向上级部门和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一天半造好一座桥
倪文彪的办公桌上,放着在四川时使用的笔记本,纸页已经发黄。他说,“虽说大家抗震救灾的心情都很急切,但是头脑更需要冷静。”在四川的这9天里,他们用了最简单的文字、最简单的草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架设方案、施工方法,需要带什么种类、多少数量的建桥材料,并且每一个决定都经过精准的计算、验算。
“下雨也干!带上雨衣。”倪文彪的笔记本上这样记录着。每天早上6点,大家便起身,从7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几天下来,大家都脱了一层皮。
到了晚上,队员们顶着帐篷,席地而睡,即使身下都是石子,他们也能入眠,毕竟白天的高强度劳作实在太累了。“有一天晚上,我被蚊子叮醒了,便拿起手电筒打蚊子。这时,听到一阵悉悉窣窣的声响,用电筒一照,竟然是一只10多厘米长的蜈蚣。如果没发现它,被咬到就麻烦了。”
桥一建好,一辆运输物资的车便开了过去。当德阳、什邡的交通局局长得知桥已经建好了,不敢相信地大声问“有这么快?居然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