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军装、白大褂、红十字……在汶川特大地震的生死大救援中,各支救援队伍在残垣断壁上、在悬崖绝路前,汇成了一道道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色彩。
在这些缤纷的色彩中,有一道属于志愿者,他们出钱出力、献血流泪、戮力同心。他们中有浙江人的身影。
“我可以做些什么”:一个又一个的浙江志愿者挺身而出,直奔灾区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杭州的民间消防队员出发了。自建民间消防队的萧山生意人李立兴,带了9个人,开着两辆消防车直奔四川灾区。2500公里,5个司机轮换着开,整整48小时,没有休息一分钟。15日早上到达都江堰7个小时后,就成功救出一对母女;
温州的民间反扒志愿者出发了。首批5人带着1万多双手套、照明设备和食物,开着一辆越野车,30多个小时后抵达四川境内,并迅速进入北川,在废墟里寻找、挖掘幸存者;
来自浙江多个户外俱乐部的勇士们出发了。作为有着专业水准的救援力量,他们带着搜救器材、药品等物资,分4批奔赴重灾区广元,加入搜寻生命迹象的行动;
……
当浙江志愿者带着“做些什么”这个简单而急迫的愿望,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时,正在四川服务的浙江“西部计划”志愿者,则已经奋战在灾区救援一线。
灾情发生当天,浙江中医药大学志愿者裴冀星跟随四川省中江县紧急组织的突击队奔赴受灾严重的绵竹市。12日晚,他们就已在绵竹市五都镇复兴二小参加救援,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成功营救出一名儿童。
在眉山市服务的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生黄会永和同伴们带着3箱矿泉水、面包饼干等食物,徒步进入都江堰。水和食物分给了市民,他则投入到救援中,没有工具,就肩挑手抬,从废墟中救出2名年轻女孩。
让我们记住这些再过两个月就结束“西部计划”服务期,却在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投入抗震救灾,交出最漂亮“服务总结”的浙江志愿者:周梅、朱孝杰、张清连、王宇、谢硕涛、郑一玮、陈仙华、黄利秀……
让我们记住更多奋战在四川抗震救灾一线的浙江志愿者:
女企业家张丽虹带着20多个女员工赶到四川成都,组建起“母亲陪护队”,奔走在废墟上、病房里,不知疲倦地抚慰着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
桐庐县分水镇农民倪文华、刘根强、林斌、何成驾驶着两辆装载着挖掘机、推土机和灾区急需物资的重型平板车前往灾区;
5月20日,浙江援川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的25名志愿者,奔赴四川地震灾区。“让我们去条件艰苦的地方!”他们主动要求去仅有2名医务人员的苏河。他们搭起临时帐篷作为医疗点,医护志愿者背着药箱,每天步行数小时,走村入户为行走不便的灾区群众治疗。防疫志愿者背着数十斤重的防疫消杀用品,行走在飞石不断的通往各个山村的路上。有时一天要走10来个小时,脚底磨起大水泡,第二天又照样出发。他们说:“在灾区,时间弥足珍贵,我们得竭尽所能为群众服务。”
不论所在,不分身份,在灾区人民最危难的时刻,一个又一个浙江志愿者挺身而出,奔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在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废墟中寻找生命,他们为痛失家园的群众送上食品,他们安抚着一个个在地震中受伤的心灵。
“真想不到富裕了的浙江人,爱心同样如此感人。”和麻笑飞一起在医院照顾受伤灾区群众的广元“885”志愿者王艾,得知42岁的麻笑飞和丈夫是来自温州永嘉的商人,现在全家人都是志愿者后,不由得热泪盈眶。而事实上,在广元经商的数百浙江商人在温州商会会长黄道力的带领下,不顾自己受灾严重,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灾区人民的行动中。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还有许许多多浙江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我们无法一一记录,但滔滔岷江水见证了他们的赤子之心、他们的民间大爱。
“我能够做些什么”:在支援灾区的后方,一群又一群普通浙江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点滴爱心汇成了如潮的“民间大爱”……
不能上抗震救灾第一线,就在后方为灾区人民出点力、做点事吧。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浙江大地,时时都有普通人成为志愿者,处处都有志愿者为灾区忙碌的身影。
在省红十字会接收救灾物资现场,来自诸暨的志愿者张中君,用略显瘦弱的肩膀扛起一箱箱捐赠物资,一干就是4天。为了方便,他自掏腰包住进附近的小旅馆。当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没有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特别,我只是为灾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杭州市慈善总会募捐现场,今年40多岁的姚亚香顾不上马上就要高考的女儿,每天来到杭州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从早上8时半到晚上10时多,接捐款咨询电话,帮助清点、统计和登记捐款。几天下来,嗓子都哑了,她吃了“金嗓子喉宝”接着干。
在收治地震伤员的杭州市一医院,家住杭州江干采荷新村的陪护志愿者方先生,接到陪护通知后在医院里整整服务了24个小时,不仅参与白天的陪护,还参加下午5时至早上8时的陪夜。他说:“我不需要休息,我体力很好的,准备长期住在医院,好几个伤员都需要密切关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浙江大地,有许许多多的姚亚香、张中君、方先生们,在各个不同的志愿者岗位上,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到底有多少浙江志愿者在为抗震救灾服务?谁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他们源于自发,因为他们不愿留名。
就让我们再次回放其中的几幕感人场景吧。
听说灾区急需血液,杭州武林广场的无偿献血车前挤满了要求献血的人们,杭城献血人数接近平时的10倍,相关部门不得不要求公民提前登记。
得知灾区伤员要来浙江治疗,省市志愿者协会爱心陪护志愿者招募点第一天就来了700多名志愿者。一对已过花甲之年的退休教师夫妇说:“我们年纪大了,不能上前线抗震救灾,但帮伤员喂饭、擦洗身体、洗衣服这些事情我们都能做,就让我们尽一分心吧!”
……
抗震救灾仍在继续,浙江志愿者还在行动。
他们献出的点滴爱心,他们伸出的双双援手,汇聚成爱的海洋,温暖着失去家园的灾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