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2日讯
昨天上午,本报和市卫生局心理干预专家组联合举办的“名医在线”特别活动——“给心灵一次抚慰”如期在市一医院举行。活动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望江街道兴隆社区还组织了十多位市民集体前来咨询。市卫生局心理干预专家组的两位成员:市三医院副院长、心理学博士骆宏和市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谢健通过讲座、个体辅导、团体互动等形式,帮大家进行了一次情绪的疏导、心灵的按摩。
讲着讲着
大妈忍不住哭了
“地震发生后,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感触。请大家用笔把你的第一印象画出来,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大家随便画,颜色也可以随便挑。”活动中,骆宏博士设置了小测试,每个参加活动的读者都领到了一张白纸,一支彩笔。
五分钟后,一张张不同的图案产生了:有的是一个十字架,代表救死扶伤的红十字会;有的是一颗红星,代表可爱的解放军战士;还有的画的是长城,上面插满了红旗,代表在党的领导下,万里长城永不倒……
轮到张桂华大妈的了,她的画整个色调都是灰色的。“地震后,感觉天昏地暗,山塌了,水流停止了,孩子的书包掉落在地上,那些可怜的孩子……”说着说着,大妈就哭了起来,再也说不下去了。“如果给你第二次机会,你希望你的画会怎样。”骆宏博士诱导说。“我当然希望是山清水秀,孩子们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去上学了。”大妈说着,好像看到了希望,慢慢也不再哭了,眼神也顿时亮堂起来。
“这也是心理干预的一种手段。”骆宏博士说,“在灾区,不少专家对心理受过创伤的孩子进行心理干预时,就会让他们画这样的画,然后诱导他们转移注意力,慢慢走出悲伤的情绪。”
五年级学生
连夜失眠
“虽然远隔千里,但几乎所有人都体验到了难受、伤心,部分人还会出现抑郁、焦虑、惊恐等情绪。”骆宏说,这两天,他也接到过不少因接收震灾信息太多而郁闷难受的咨询者,其中有一个还是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前两天,有个学生走进了门诊,他说自己已经连着好几天都睡不好了。问他为什么?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就是怕。再问他最近发生过什么事?孩子肯定地说没有。”
经过深入的聊天,骆宏才知道地震发生后,孩子父母非常关注灾情,关注灾区同胞的安危,每天都会长时间地看新闻,一回到家就忙不迭地打开电视机。母亲看着看着,还会忍不住放声痛哭。“孩子就是因为这个受到了感染,情绪不由自主被带入到一种哀伤的氛围中,从而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对他进行心理干预,走出目前的困境。”骆宏说。
灾后情绪受影响
是正常的哀伤反应
骆宏说,哀伤反应可分为四个时期:否认期、愤怒期、磋商期、接受期。“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许多人的情绪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正常的哀伤反应,而非严重的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但如果超过6个月后,当事人还不能顺利恢复到原来正常的心理状态,可能就会产生更严重的身心问题:冲动、焦虑、抑郁、进食障碍、酒精依赖,严重的甚至还会有自杀、自伤等,这就是异常哀伤的表现。这些行为,不仅会威胁个体的生活、生命的安全,也会对周围的人甚至所在社区居民造成困扰或伤害。”
“每一个见证灾难的人都会被灾难影响,受难者涉及三个层面:亲历地震的幸存者;救灾现场的各类救援人员;通过媒体目睹灾情画面的每一个非直接受灾区域的人。”谢健主任说,灾难所带来的压力,使大部分的人都会有情绪哀伤或心理耗竭的表现。这些反应包括创伤后压力反应及哀伤反应,这是一种面对异常或非常态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幸存者、救援者及非受灾区域的大众,都可能会经历,这些都是正常的。压力的减轻、倾诉以及时间的推移经常能让人重建平衡状态。
“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灾后的心理健康防护非常重要:面对突发灾害事件,寻求建立个人与团体联系的方式,时刻保持与他人或外在世界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变得十分重要。良好的支持系统,能更好地帮助个人从心理创伤中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