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4日讯
近年来,温州颇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在面临原材料价格屡屡上升、《劳动合同法》出台人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等的压力下,不仅失去了往日的优势,而且还遭遇着发展的困境。据来自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温州共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由于以上原因,其中有近20%的约6万家中小企业将遭遇停工或倒闭的困境。
记者在温州市工商部门公布的一组数据中发现,仅在去年,温州市注销的企业就有3579户,而随着危机的加重,这个数字正在迅速加大。其中,不仅除了服装、鞋、电器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关停以外,而且温州的一些特色轻工产业也开始出现危机。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今年温州中小企业遭遇到的是近年来一场最大的危机,现在这些企业已处在一个生死转折的十字路口。
温州市工商部门还发布了第一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报告,这份报告显示,近半数当地的中小企业“存活”时间不到4年。
企业者认为,以前总认为中小企业是“船小好掉头”,现在觉得是船太小反而经不起风浪。“业内人士分析介绍,目前温州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屡屡上升的原材料价格。据了解,在过去一年中,温州的打火机企业就关闭了约八成,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去年打火机的主要原材料锌、镍、白金、铜等价格大涨,原来的铜价是每吨20000元,现在涨到了70000多元;锌价从原来的每吨8000多元涨到了近40000元。
分析者认为,虽然原材料涨了价格,但是很多终端的产品价格却始终提不上去。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企业产品不提价是在等死,提了价卖不出去死得更快。而原先温州的企业所采取的低价格、低成本的竞争做法显然迅速失效了,一些没有实力的小厂子的业务被大厂子给吃掉了,自然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据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一项测算,《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后,企业的成本增加了20%之多。这也成了企业发展中突如其来的主要压力。
有分析资料表明,除了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外,对于一直以海外市场为主的温州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同样也对众多企业造成了影响。温州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外向型的,它们的产品是通过直接出口或者外贸公司出口,而人民币一值在升值,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就逐渐迅速消失了。
因而出现了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一些面临多重挤压之下的温州中小企业开始陆续“逃亡”,外迁到了江苏、安徽等地。之前,温州商人是主动走出温州,现在有些而是处于被动。据统计,目前780万温州人里面,有300万人在外地投资兴业。
有关人士认为,要使一些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必须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用新技术来带动市场,政府也应该去了解企业目前的生存状况,制定一些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