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浙江林学院近千名大学生聚集在东湖食堂门口的广场,开展以“绿色端午、绿色奥运”为主题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图为落叶拼成的奥运五环。 本报记者 邵全海 通讯员 陈胜伟 摄
浙江日报杭州6月4日讯 主持人: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二者相隔仅几天。并且,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还包含健康卫生的内涵。如何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今天,浙江林学院大学生举行了一场以“绿色端午”为主题的大型活动,亲手包粽子、制作环保袋、展示环保设计作品、书籍循环利用……大学生用创意连接传统与现代,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生态文明。
使“绿色”的端午节更环保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具有鲜明的“绿色”特征。古时候,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饮雄黄酒驱蛇虫,收集清晨的露水洗眼明目,在门上插可以驱虫、净化空气的艾叶和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菖蒲。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清洁环境的节日。
中午时分,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食堂门口的广场上,不少学生开展了一场包粽子比赛。尽管包出来的粽子形状各异,但大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学生们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给“绿色”的端午节增添新的内涵。
活动现场,10个展台依次排开,与环保紧密相关的各项活动引来了近千名大学生。用一本旧书换来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把旧衣服、旧横幅做成富有个性的环保袋,用落叶拼成五环寄托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每一项活动都富有鲜明的环保特色,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活动组织者、浙江林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席刘昱洲介绍说,传统的端午节本身就有很多环保的元素,北京正在倡导“绿色奥运”,因此他们希望借端午节活动为“绿色奥运”加油,为“节约型校园”出力,并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
环保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活动给所有参与者一个强烈的感受——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大一学生沈丹蕾这段时间在用一个环保袋,这个用小碎布缝制成的环保袋是她的奶奶亲手做的。“用碎布做成袋子,有意想不到的时尚效果,而且很环保。”她说。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徐冲说,环保其实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做到,随手熄灯、关紧水龙头……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跨出了环保的一步。
旧书循环利用的展位前人头攒头,很多大学生拿来自己不需要的旧书,换取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或者通过奥运知识答题活动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新闻072班的冯晔得到了一本《疯狂英语》,她欣喜地说:“我把自己不需要的书都搬来了,换了我想要的。你看,马上要考英语四级了,这本书很实用。”
在用各种饮料罐制作成的“环保树”上,学生们写下了自己的环保感言和小知识。“不用一次性筷子”、“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选用无氟电器,保护臭氧层”、“拒食野生动物”……一张张小卡片上写满了他们对于环保的理解。
大二学生江甜这样写道:设一个“班级环保奖”,在班级成员中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衣服集中洗涤,放适量的洗衣粉,减少洗澡时间”等活动,奖优罚劣。
用10个饮料瓶换一个环保袋,环境科技学院组织的活动异常火爆。我们在现场看到,数百名学生提着上千个塑料瓶在等待换取环保袋,组织者的身后已经回收了3000多个饮料瓶,向学生发放了300多个环保袋。
让环保成为生活习惯
环保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大学生社团、学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林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分团委副书记吴兴铭说,他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一个有着4名学生的寝室,如果每天电脑、电灯等不及时关闭,一年下来要多消耗100多度电。他们把这个结果通过各种形式向同学们进行宣传,大家感到十分吃惊,不少人为此改掉了不关灯、不关电脑的习惯。
在校园里,学校和学生社团通过回收利用各种废旧物品、毕业生的自行车循环使用、开设虚拟图书馆实行旧书循环利用等多项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节约资源。今天现场举办的大多数活动,都是平时经常性开展的。
就在几年前,学生们在食堂吃早饭时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后来学校提倡大家不用一次性产品,以保护生态环境,现在大家都习惯使用食堂提供的餐具。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绿意葱茏的林学院让“生态大学”的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与教学,借此熏陶和培养拥有环保意识与知识的“绿色人才”。从2004年开始,林学院要求每一名学生必须修习生态环境类学分。
目前,学校正对茶文化学院进行试点,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污水得到充分回用,日常办公充分体现环保。试点成功后,就要在各个学院推广。
环保还要走进学生宿舍。学校计划安装环保马桶,粪便可以固化作为肥料,水可以循环利用,一年只需4度电。这些举措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强化环保印象,影响学生、家庭乃至社会。
“我们强调培育学生的生态素养,使保护环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他们走上社会后能主动践行环保理念。”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陈敬佑说。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陈胜伟 朱佳蕾 郑光峰 王太贵 杜丹妮 吴婷佳 徐苗苗 李爽爽 王亮
编辑:
陈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