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1日讯
一场大雨突降杭城,老百姓有些坐不住了:“今年,杭州的汛期扛得住吗?”
从去年的罗莎台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前一段时间缅甸遭受的热带风暴袭击。 5月28日,我市的建德、淳安普降大暴雨,导致2县30个乡镇受灾。6月上旬,我国西南、华南等地遭受强降雨袭击,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
这两年不断发生的异常天气,上至政府各部门,下至老百姓,防汛防台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了,这是好事。但在杭州市党政军警抗洪抢险情况通报会上,各部门依旧提醒——“防汛防台工作的难度加大了。”
一些老问题解决了
抗灾能力有所提高
去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防汛设施建设,抗灾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特别是市民反映较为强烈的市区积水问题,去年我市完成主城区低洼积水点整治75处、重点路段排水管道疏浚100余公里,疏挖窨井35000余座、雨水口7650座、涵洞(箱涵)21座,完成市区中河、东河、莲花港等河道的清淤工作。
一直防汛难度较大的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也明显加大,完成四岭、霞源两座中型水库、39座小型水库和161座临村山塘的除险加固。
在主城区之外,新建完成下沙排涝闸站工程,下沙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达到城市规划标准。完成了分水江水库库区防护堤加固工程,改善了分水江水库防洪调度条件。东苕溪干流完成了土桥湾铁路桥扩孔退堤工程,河道过流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总体来说,经过建设,全市防洪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全市防汛抗灾能力已有明显提高。
异常天气突出
防汛难点还是比较多
6月8日我市已入梅。根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梅汛期降水总量接近多年平均值,降水集中期较明显,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较大。大雪之后有大汛,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概率也在增大,做好防汛防台工作的难度加大。
易涝区尚有50处正在改造
杭州城区排涝标准总体能力偏低,尚未达到20年一遇标准。据城区防汛办排查,主城区低洼易涝区域尚有50余处正在整治改造中,存在排水能力不足问题。部分县市的新建城区、开发区配套排涝能力不足。各地机电排灌闸站较普遍地存在设施设备老化,效率低下,安全性差等突出问题,影响防洪排涝。
此外,部分临河跨河工程存在任意弃渣、占用河道、围河施工等问题,影响河道排涝。部分城镇新区开发建设中,原有水系被填埋,而新的水系格局未建立,遇短时强降雨,容易引起内涝。
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难度大
小流域山洪灾害是近几年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我市小流域分布很广,其中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1条。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可预见性小,目前存在预案编制工作不够平衡,监测预警手段不够健全,防灾意识比较薄弱等问题。
水库山塘病险率仍较高
我市水库山塘点多面广,且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情况复杂。在全市585座小型水库、1109座临村山塘中,虽然经过几年的除险加固,但病险率仍分别高达32%、72%,尤其是部分山塘不仅年久失修,而且管理人员不够落实,安全状况堪忧。
钱塘江河口江道淤积严重
由于钱塘江流域上游来水持续多年偏少,河口江道淤积,影响江道行洪和内河排涝。南岸临江堤防受江道主流南移影响,部分堤脚易刷深,影响堤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