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1日讯 随着今晚(6月11日)福建晋江高甲戏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登台,文化部为庆祝2008“文化遗产日”而组织的46场来自于基层的珍稀剧种大型演出也拉开了帷幕。
本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组织珍稀剧种大型演出,是文化部为广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而举行的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艺术研究员副院长张庆善向记者介绍说:这次展演活动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演员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基层的一些民间艺术家,所表现的节目大多数是国内一些非常珍稀的剧种和难得一见的民族民间艺术。选调这些剧种进京演出,是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夸张一点说,到北京展演一次就可能救活一个剧种。
14日晚上演的“四川民族民间歌舞”专场,民族特色十分突出,专场分“曲目”、“羌笛”、“彝族风情”、“康巴古韵”四大部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笛、羌族民歌、羌族羊皮舞等是羌族人民的主要艺术形式。
张庆善副院长告诉记者,这次来京演出大多是羌族(主要是阿坝、汶川、茂县、北川地区)的演员,本来是因地震要调整原演出计划的,但四川省文化厅,特别是灾区的朋友坚持按原计划进京,其中有4位艺术家有亲人遇难,但他们还是坚持来北京演出。他们想借此机会,以羌笛演奏,羌族多声部的民歌,羌族民俗歌舞,羌族羊皮舞等极具代表性的节目,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表达四川人民面对灾害不屈不挠的精神,传达四川人民对祖国对伸出援助之手的亿万群众的感激之情。
记者获悉:在“2008’文化遗产日”期间的珍稀剧种大型演出活动,自6月11日开始到7月23日结束,一共46场演出均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继今晚福建的高甲戏之后,还将推出四川省的“民族民间歌舞专场”,河北省的“河北梆子”《窦娥冤》,昆曲《关汉卿》、《牡丹亭》,山西省的“山西民间乐器”专场,江苏省的“淮海戏”《皮秀英》,黑龙江的东北《二人转》,北京的“北京曲艺”专场。我省婺剧《白蛇前卷》将在6月24日至26日连演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