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5日讯
昨天,杭州市残联、杭州聋儿康复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耳聋康复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听障儿童“奥运小使者”选拔活动。15位已康复的在校听力残疾儿童参加了选拔。最后选出的8位“奥运小使者”将赴北京游览,参观奥运场馆。
残疾孩子年年“三好生”
说话,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非常容易。但对这些听力残疾的孩子来说却特别困难。他们要先学会听声音。普通人0—20分贝的声音就能听到,可他们往往要六七十分贝甚至100多分贝的声音,才能隐约听到。
“她小的时候,我教了她一个月,她终于学会叫我‘外婆’了。”参赛选手华鋆的外婆说。华鋆今年11岁,在望江门小学读三年级。她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因此她出生就有听力残疾,左右耳只能听到100多分贝以上的声音,几乎全聋。
14个月大的时候,外婆、阿姨、爸爸、妈妈凑钱为她买了一副助听器。从此,她能够听到声音了,外婆家便成了她的语言培训课堂。从客厅到卧室,墙上到处贴满了识字的图片。
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从早到晚,外婆和阿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教,她一遍一遍地读。华鋆的外婆说:“普通孩子可能学一遍就会了,但她要学很多遍,记得慢,忘得快。”通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学会了说话,走进了健全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
每年,她都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而且最拿手的科目是英语。浙江中医药大学耳聋康复研究所的方文南说:“聋儿学英语非常难,英语中的许多重音和辅音,他们用耳朵几乎分辨不出来,要念准就更难了。”
孩子开口晚要特别当心
他介绍,目前,杭州聋儿的康复水平已经比较高,大部分的聋儿通过早期的语言康复训练都能学会说话。除了一生要佩戴助听器外,他们和正常的孩子几乎一样。“过去我们常常说的聋哑人,现在不多了。”
“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我们主张‘三早’,早发现,早戴助听器,早语言训练。”方文南说,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现在国家对于婴幼儿听力筛查有严格的规定。
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24小时时就会进行听力初筛。没有通过的婴儿,出院前还会做相关检查。如果仍不通过,在3个月内还需要家长带到医院复查。必要时还将进行脑干诱发电位等诊断性检查。
孩子开口晚,家长不能掉以轻心。“聋儿7岁之前不戴助听器,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基本上这辈子就不会开口说话了。”方文南说。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可以咨询当地的妇幼保健院或医院的耳鼻喉科,或直接找杭州聋儿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