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6日讯
“我的家在哪里?父母是谁?有没有兄弟姐妹……”这些问题整整困扰了何嫦媛31年,也是50岁的她在寻亲路上走到现在的动力。与何嫦媛同行的,是49年前一起从金华去天山的7位孤儿。
今天下午,她们将在新疆晨报两名记者的陪同下,抵达萧山机场,然后乘车前往金华组织寻亲大会。本报记者将全程报道她们的寻亲故事。 “哪怕只能跟亲人抱一下,我也满足了!”昨晚,何嫦媛在电话那头对记者说。
故事从49年前开始
49年前,100个浙江的弃婴、孤儿,坐着大篷车从金华、衢州前往新疆,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仅5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后,他们走进了一个个新家庭,“小浙江”、“小南方”就成了他们小时候的绰号。
金华市民政部门的资料显示,当年从金华和衢县选送的100个孩子,多数是弃婴,也有部分是孤儿。
今年72岁的叶德庆是当年金华县民政科会计,提起当年的情况,他记忆犹新。
“民政科条件有限,只好把福利院的孩子分给条件稍好一点的农户抱养。决定要往新疆送100个孩子后,又从农户家接了回来。”叶德庆说,“事后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3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户根本没办法照顾这些孩子。而许多援疆干部错过生育时间,很想要一个孩子。”
孩子们一路颠簸到天山
两地民政部门接送孩子的相关事宜确定后,乌鲁木齐市民政局派工作人员徐伟嘉到金华接孩子,金华方面派民政工作人员徐德林以及两名护士一路护送。
回到金华后,每个人都瘦了一圈。孩子小,饮食都要特别做,一路上只能走走停停,多亏沿途城市的政府部门给予了许多帮助。就这样,孩子们坐着大篷车抵达了甘肃。
北方的干燥气候让孩子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很多人呕吐、发烧、长水疱,护送人员心急如焚,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好在孩子们的生命力都很顽强,半个月后,所有孩子都平安到达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
“我对这些孩子的印象就是特别瘦,很多孩子头上长脓疮,因为长途跋涉和水土不服,孩子们看起来很虚弱。”乌鲁木齐市民政局退休干部范继财说,这些孩子刚开始到新疆时由福利院照管,后来有部分孩子转到老天山区托儿所等待被抱养。
范继财说,当时收养弃婴的大部分是干部家庭。福利院工作人员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去家访,检查孩子的健康状况,查看收养情况。
不想留下终生遗憾
如今,这批孩子均已步入中年,不少已经当上了奶奶、外婆。自从他们的身份逐步被揭开后,他们就开始了艰辛的寻亲路。
家住乌鲁木齐市华凌市场附近的何嫦媛,养父母是再婚,养母带着一个比何嫦媛大十几岁的姐姐。小时候,何嫦媛觉得自己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姐姐25岁时因肺癌去世,留下了一个女孩。她和外甥女相差6岁,每次闹矛盾时,外甥女就说她不是姥爷姥姥亲生的。
何嫦媛时不时向养父母问起,而养父母则保持缄默。19岁的时候,她终于从养母口中得知自己是“金华人”,当年养母见到她时,她只有两岁。此后31年来,她没有放弃过寻亲,但始终没有结果。此次,她希望能到金华来圆梦。
而金华人王宇丙寻找妹妹已经十几年了,“这是母亲的遗愿,在她有生之年,我没有满足她,现在我还要找下去。”王宇丙说,当年是他陪爸爸悄悄把妹妹丢了。可回去的路上爸爸就后悔了,赶回去妹妹已经不见了。母亲知道后,在丢弃妹妹的地点整整等了1个月,可是再没有任何消息。
“我们的亲生父母至少有70多岁了,如果这几年我们还找不到爹娘,我们将遗憾终生!”寻亲女李桂花红在电话里悲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