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入梅后的首场暴雨使市区不少道路积水,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暴雨也暴露出禾城排水系统的“软肋”。“市区环城河以内区域的老城区下水管道建成年代早、管径小,加上道路施工时被损坏,这些管道已无法容纳瞬时这么大的水流,急需对老城区下水管道进行改造,并实行雨污分流。”业内人士表示。
前些天的一场暴雨,使市区禾兴路、勤俭路、栅堰路等路段纷纷积水,最深处达80厘米左右,不少市民遭遇行路难。目前我市已进入梅汛期,像这样的暴雨还有可能降临,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市区道路一遇上暴雨就会出现积水的问题?“除了彻底清淤、疏通管道外,最关键的是要对老化和损坏的下水管道进行改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名高级工程师介绍。
据了解,暴雨时市区道路出现的积水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老城区下水管道建成年代早,如禾兴路和勤俭路等处的下水管道均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这些管道管径过小且已老化,满足不了暴雨的迅速排放。再加上环城河以内区域目前还实行雨污合流,更加重了排水管道的“负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分析数据显示,目前环城河以内区域排水管道日排放量为22.9万吨,而暴雨那天这一区域的雨污排放量达300多万吨,大大超过管道排放量,禾兴路等路段还出现污水反冒现象,雨水无法进入下水道。
“道路施工等造成的损坏,也降低了下水道的排放能力。”市规划与建设局市政公用管理处有关人员介绍,如这次少年路天宁寺街区域出现的积水,是因为道路改造时附近下水道受损,施工人员在管道位置有限的空间临时接了一根管径很小的下水管,遇上暴雨道路就成为一片汪洋。纺工路一处的下水管则被树根“占位”,无法下水。“一些下水管道的井盖也常常被破坏,图纸上明明标有的井盖在现场常常找不到。”如育子弄、吉杨路就有这种情况,致使疏通机械无法进入下水管疏通,影响管道正常排水。
另外,长期以来嘉兴没有雨水工程的专业规划,道路建设时各道路之间下水管道衔接不合理,一遇上暴雨就会出现“肠梗阻”。
梅汛期的第一场暴雨,暴露出禾城排水系统的这些“软肋”。业内人士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暴雨带来的道路积水,需要按照新近编制的《市区城乡一体化排(雨)水工程规划》,对市区道路排水管道进行改造。同时,在老城区道路改造时同步设计和实施下水管道改造。
目前,市政管理部门一边组织人员抓紧疏通易积水路段下水道,一边加强对下水道和沿线泵站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发放督查建议或整改通知,还正在讨论先期启动部分积水比较严重路段的下水道改造。另据了解,暴雨时积水严重的东升路嘉丝联宿舍区已经列入今年市区老住宅区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