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7日讯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心已经与灾区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失去了家园的孩子,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因为失去学校、失去学习生活而经受精神的“余震”。
22天,爱心不断
5月26日,由今日早报联合省慈善总会共同发起的大型助养助学行动的消息见报后,得到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回应和积极的行动响应。
5月29日,当第一批来自灾区的需要助养助学名单公布之后,早报的两路热线和咨询电话就不曾断过。来自全省各地的热心人士纷纷要求尽己之力援助灾区贫困孩子。
截至6月2日,早报和e早网上刊登了5批灾区孩子的名单。
6月6日是助养助学活动电话报名结束之日。可是一直到昨天,还是有很多热心读者通过e早网填写登记表,表达助养助学的心愿。
6月9日到昨天为止,是集中签订助养助学协议、领取援助证的时间。早报3名记者特地在省慈善总会设立了咨询点,帮助已结对的读者到省慈善总会办理相关手续。为方便通过银行汇款的外地读者,13日开始,我们分批寄出助养助学协议和援助证。
到目前为止,通过这次助养助学活动,已经有近千个来自广元青川的孩子找到了“浙江爸妈”。
每个热线都是一股爱的暖流
活动开展的20多天里,读者的热心支持,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爱的暖流。这种爱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活动见报的当天,读者于建清拿着一份早报在第一时间走进了热线室,接过一张助养预约登记表,在一旁默默地填着:本人年收入1万元,丈夫长期患病在家,年收入5136元,女儿念初一,想助养一名初中生……
虽然自己生活困难,但于建清还是认为自己可以省吃俭用,帮一个是一个。
6月1日下午,一位50多岁的大妈向早报记者提了一个简单的要求,这个要求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记者。“现在还有没有名额啊,一定要给我留一个。我已是癌症晚期的病人了,想在有生之年帮助一个孩子。
而在当天,在杭州开公司的意大利人斯卡塞地,特地赶到早报,表示要助养两个孩子。“他们太可怜了,我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通过翻译,我们了解到,这位老板一直很热衷于慈善事业,已经资助过好几个孩子了。
6月2日,记者看到一封信,是一个正在美国研修的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托朋友帮他联系一个灾区的孩子,并打算承担孩子今后全部的生活学习费用。
浙江邮政MBA班的同学们萌发了助养助学孩子的想法。“抗灾英雄的勇敢和坚强感动了大家,也把大家心底的那份爱一下子给激发了出来。”发起人张峰告诉记者,助养助学方式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完成读书的梦想。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学员都是来自浙江邮政各地市局的中青年干部,虽然这个班级有一天会解散,但大家帮助孩子的心是不会变的,大家可以通过助养助学这个纽带加强沟通。在征求了班里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后,大家对这次活动都非常支持,学员们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员,大家有必要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帮扶的精神,很多同学现场就把钱给捐上了。
6月9日当天,很多台州、金华等地的外地读者还特地冒着大雨,专程赶到杭州来签定助养助学协议。
征集10个杭州爱心家庭
在帮孩子们结对的过程中,很多热心读者提到了想去广元看看孩子的想法。还有些热情的临时家长表示想把孩子接到浙江来,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本报在已结对的临时家庭中,将征集10个爱心家庭。暑假期间,早报将接几位广元的孩子来浙江,让他们住进临时家庭,感受来自浙江的爸爸妈妈们的爱。报名热线:0571—85055555(17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