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5%,同时政府计划投入1600万元保障职业技术学校实训设施,这两个利好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揣测我市的职业教育是否能就此“火”起来。
“在我看来,职业教育就是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主线’之外的‘等外’教育。”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态度鲜明地表示,读职业技术学校往往是历经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在被“挤”出普高大门之后的无奈选择。
读技校,面子上终究过不去
“上大学,当然想喽!成绩不好,考不上普通高中没有办法,只好报名来读职业技校。”就读于舟山职业技术学校的小徐,父母都没有固定职业,家境一般,初中毕业后的他,由于成绩不好,只好无奈地选择了职校。但他坦言自己并没有放弃向大学 “冲刺”:“中专的学历太低了,我不可能仅靠这张中专文凭。”
学生抱着退而求其次的心态进入职高,而家长又是否全心全意支持孩子读职高呢?
“我知道儿子读技校,毕业以后到单位工作干得好,待遇也不错。可我就是不甘心,别人家的孩子能上大学,我的孩子却读技校。”家境不错的邱女士谈起在岱山某技校上学的儿子时,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别人的孩子上普高升大学,我孩子却在职高“混日子”,毕业以后顶多当个技术工人,说出去“触霉头”。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中,仍有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读技校、当工人”是“没出息”的选择。虽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重返职高“回炉”的消息屡见不鲜,身怀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技傍身”,还是“学历傍身”的选择中,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还是倾向于后者。毕竟,与“白领”相比,“蓝领”“灰领”总显得不够鲜亮。
面对升学要求,校方无奈变通
职业技术学校办校的初衷是:贴近市场需求办学,贴近岗位需求办学,为学生就业办学。在欧美发达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就业形成挂钩。例如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然而我们本地学生和家长们根深蒂固的“大学情结”,使我市的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不得不“绞尽脑汁”让一部分学生“挤”进大学校门。
“尽管就业前景看好,但由于观念问题,很多学生还是不甘心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定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生有择校的自由,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学校将面临招生压力。“我也想让学生一门心思学手艺,但是当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提出升学要求时,校方也不得不学会变通。”据介绍,舟山职业技术学校目前主要有“单招单考”“3+2”(五年一贯制)、“2+2”(参加成人高考)等升学模式。
从环环相扣的升学方案中,不难看出校方的无奈。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处于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夹缝之中的职业教育能否真正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我们现实的职业教育因哪些不足而缺乏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