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在线讯 昨天下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葛云法老师赶到超市,买了一台绞肉机,因为在他的实验室里,刚刚降生了世界上第一只全过程人工孵化的小朱鹮。小朱鹮的父母远在德清下渚湖,它是在浙大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下,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按照常规,降生24小时后,小朱鹮将体内的蛋黄吸收完毕,需要开始给它喂食了。德清林业局杨东明告诉记者,孵出小朱鹮的那枚蛋是5月22日送进浙大孵化器的。之前的几枚蛋,都被朱鹮父母弄破了,看到自然孵化不行,于是采取了全过程人工孵化。据悉,在陕西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一直是采用自然孵化到临破壳时,才移到孵化器进行人工孵化的。杨东明告诉记者,朱鹮的孵化周期是28天,6月17日,2号蛋孵化进入第27天,那天他到杭州去看这枚蛋,已发现有明显晃动。昨天上午,喜讯就从浙大传回来了:当天上午10点16分,第一只小朱鹮在孵化器中撑破蛋壳,带着长长的嘴巴和湿漉漉的“胎毛”,来到这个世界上,成为朱鹮家族跨越50年重返浙江后,出生的第一只朱鹮宝宝。昨天下午3时45分,葛老师给小朱鹮首次喂食,只见小家伙伸腰、摆腿,还时不时昂首拍翅,迫不及待想要站起来飞翔。据介绍,朱鹮宝宝出生24小时后,就能够自己饮水了,在育雏器内就像是在家里一样,发出“叽叽叽”欢快的叫声。目前,浙大的专家们,模拟野外自然条件,在实验室自制了一台可调温保湿的育雏器。预计到第二周,小家伙的双爪将变得有力,能够短时间站立。据了解,目前浙大生命科学院实验室里还有3枚朱鹮蛋在孵化。昨天下午,3号蛋也出现剧烈的晃动,如果不出意外,第二只小朱鹮将于6月22日面世。另外两枚朱鹮蛋的预产期均在本月底。据悉,小朱鹮的父母今年4月来到德清下渚湖后,一共已产下9枚蛋,前面4枚都没有孵出小朱鹮,最后一枚蛋目前在朱鹮父母身边采用自然孵化,从6月12日放入鸟巢至今,一切正常。负责“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工程的浙大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方盛国说,下一步,将为小朱鹮建立家族DNA档案,进行分子级别的生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