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6月20日讯 “在文博会上我们发现,文化创意能够帮助企业赚大钱。”这是许多义乌企业负责人的共识。经过三届文博会的熏陶,义乌企业认识到了文化的价值,学会了运用文化创意做强文化产业的本领。
义乌华鸿集团现在是全国最大的画框、相框专业出口企业之一,公司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但回忆起2006年首届文博会的情景,华鸿集团董事长龚品忠连称长了见识:“我们生产一支笔、一个相框的利润只有几分几角。可人家一张普通的纸,绘上民俗图案后,身价倍增;一块石头,经过艺术雕琢,就卖起玉石的价。”有文化创意就能赚钱,让华鸿公司大受启发,从此,华鸿公司也学着在相框上画“京剧脸谱”、“龙凤呈祥”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美图案。没想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华鸿相框,一路高歌猛进,年出口额超过1000多万美元。公司还在洛杉矶成立了华鸿美国公司,申报了外观专利,为自己的文化产品直接在欧美市场打品牌、直销作准备。
文博会打开了企业的思路,不少义乌小商品从工业产品向文化产品转变。
随着文化创意的加入,文化内涵的提升,义乌市原先一些几厘钱的小小文化用品,变成了一项项年销售额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文化用品大产业,产品档次也迅速提高。在义乌雅韵工艺品公司,一个“嫁接”丘比特爱神的艺术钟表,就给企业带来20万元的订单。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好创意,义乌市由此打算成立创意产业园,打造一批创意产业机构为企业服务。
经过连续3年的培育,义乌文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最初只有几个境外贸易团队参展,发展到今年德国、埃及、日本、新西兰等五大洲109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商4507人都来赶这个“文化大集”。墨西哥籍参展商莫妮卡已连续三届参加了文博会。从第一年的只逛不买到现在的又逛又买又卖,莫妮卡说:“文博会成了国际文化产品交流的舞台,我们想通过这个展会,展示自己,带回东方文化。”
依托于逐年兴旺的文博会交流贸易,义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有文化生产和经营单位10000余家,从业人员30万余名。年画挂历、框画工艺品、文教体育用品、印刷包装业、制笔业已成为全市的五大文化用品支柱产业。其中年画挂历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以上。
记者手记——文博会:打开文化视窗
没有参加文博会,就看不到自己与国际的差距。这是不少企业在接受采访时的感叹。的确,三届文博会不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更拓展了企业的视野:同样的一支笔,一幅年画,原本只有几毛利润的小商品,换一换脑筋,加入神奇的文化元素后,就能变身别具一格的工艺品,产生成倍的附加值。在文博会上,文化迸发出力量。文博会的大舞台,期待更多企业一起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