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主“老牛”交2800元DNA鉴定费,中间是市场管理人员,坐着的是买主李女士。
待鉴定样品
取样
几种常见肉类的DNA片段
李女士在朝晖农贸市场买了七两牛肉,怀疑是猪肉。摊主“老牛”(本姓王,因长年卖牛肉,别人都叫他老牛)坚持自己卖的是牛肉。双方僵持不下,都想要一个科学权威的鉴定结果(详见本报昨日第5版)。
昨天,李女士和“老牛”,一起把肉丝送到杭州一家基因技术公司做DNA鉴定,结果大约一两周后会知道。
昨天上午,“老牛”主动联系了这家基因技术公司,咨询了鉴定相关事宜。
下午两点,“老牛”和李女士如约在朝晖农贸市场碰面。在市场管理人员和市场诸多经营户的众目睽睽下,从冰箱冷冻室取出三天前封存的肉丝。
双方对包裹肉丝的报纸、胶条和上面签名及电话的完好性均无异议,然后乘坐同一辆车,在市场管理人员的陪同下,一起去环城东路上的基因技术公司。
路上,记者问“老牛”,牛肉比猪肉的颜色红,纤维粗,为啥他摊位上的牛肉看上去颜色浅、很嫩。
“老牛”说,以前卖的是水牛肉,肉粗颜色深,现在水牛肉少了,他大都卖黄牛肉,颜色浅,肉也更嫩。
基因公司的金总已等在办公室,金总说他以前是浙大生物学博士。
金博士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手术刀小心割开封条,打开最里面一层塑料袋,用手术刀在肉丝中割出一小块,用镊子夹出,放入一个小瓶,贴上标签,写上“待鉴定样品”。
金博士说,为了使鉴定结果更具科学性,他准备做一个详尽的DNA序列比对,因此还需要一块猪肉和一块牛肉做标准样本,附近就有个农贸市场,你们现在可以去买两块肉来。
“老牛”和李女士都表示同意。两人一前一后,步行去了中江农贸市场。
他们找到一个卖猪肉的摊位。
女摊主手持砍刀笑问,“要多少?”“老牛”说,一点点。
女摊主持刀比划着要切,李女士看到肉摊上有碎屑,提出“向她要一点就行了。”“老牛”却拿起摊上一把砍刀,自己在一块瘦肉边缘,切下了拇指肚大小的一块,用塑料袋包好,从裤袋摸出一元硬币,丢在摊上,转身就走。
两人走后,女摊主笑个不停,说卖肉这么多年,从没人买过这么小一块肉。
中江市场里没有卖生牛肉的。李女士从自己提包里取出一个塑料袋,里面包着一块细长的瘦肉。李女士把肉凑近鼻子闻了一下说,这是她昨天从超市买的一块牛里脊,本来是想和从“老牛”摊位上买的那块做对比的。为了保持新鲜,没放到冰箱里,过夜后有些味道了。李女士说,如果“老牛”也认为这块是牛肉,用这个做标本也行。
“老牛”接过肉看了看,说,是牛肉;又闻了一下说,臭了。问金博士,还能不能做样本?金博士说,不碍事。
金博士又一次戴上手套,用手术刀在两块肉上割下更小的小块,夹进两个小瓶,标签上分别写“猪肉标样”和“牛肉标样”。
鉴定费2800元。在谁出这笔钱的问题上双方产生了分歧。
李女士不同意自己出钱,她认为证明自己卖的是牛肉的责任在“老牛”。争到最后,“老牛”决定自己出鉴定费。他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一沓人民币,交给金博士。金博士给他出具了正规发票,用途栏写“基因鉴定费”。“老牛”接过发票,仔细叠好,装进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