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经眼期刊:
2008年第6期的《西湖》、《作品》、《书屋》、《万象》、《散文》、《北京文学》、《长江文艺》、《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报告文学》、《中国国家地理》、《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的《钟山》、《收获》、《天涯》、《芙蓉》、《大家》、《当代》、《小说界》、《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2辑的《历史学家茶座》,2008年6月(下)的《先锋国家历史》,总210期《城市画报》、总482期《三联生活周刊》、总277期《新周刊》
6月期刊的第一关键词自然是“地震”,《人民文学》率先发出号外《汶川!汶川!》,以诗的形式为死难同胞和他们的亲人点燃《心形的蜡烛》(韩作荣)。《西湖》推出的是《向西五千里——浙江诗人抗震救灾专辑》。《作品》推出“身既死兮神以灵——汶川大地震诗歌纪念专辑”,其中《孩子,你得独自面对黑暗》的作者笔名“512”,令人触目惊心;而另一首署名“软弱的心”的《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相信已经让许多读者想起了废墟上那排列整齐的书包队伍,并为之默默垂泪:孩子,你勇敢地走/前面的路,再没有忧愁/没有读不完的课本/交不完的答卷/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来生还要一起走。
5·12以后,当代诗人以最快的速度和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大量感人的作品,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强烈关注,一时间,似乎完成了新诗从式微到凤凰涅槃的巨大转变!这一重要的文学现象,肯定会引起出版人的关注,也必将载入史册。
同时,报告文学是反映地震详情最合适的文体,李琭璐的《与死神争夺生命》(《报告文学》)详细记录了地震发生后在黄金救援72小时里所发生的一切——从66岁的总理到几个月的婴儿,从突遭大难的灾民到救援的军人,从大量翔实的数据到无数感人的细节。比如,5月14日早上,一名军人在奔赴灾区前在网上发出求助帖子,请大家帮帮他的怀胎七月的妻子,因为她在江油已“饿得不行了”!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当天晚上,军嫂王琢得到了妥善的安顿……
本期《中国国家地理》是地震专辑——“谁抽检了中国建筑?”。封面上醒目的问号触目惊心,它不仅告诉我们《房屋与地震的生死博弈》(刘睿、耿艺等)和《房屋抗震的几个关键词》(余安东),也告诉我们《以柔克刚——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李华东)和《日本,地震成就建筑》(杨鹏),图文并茂,发人深省。
《三联生活周刊》在继续进行抗震救灾深度报道,《新周刊》从理论的高度总结“5·12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而本期《先锋国家历史》的主题是“灾难改变中国”:“人们发现:中国变了。受灾者的坚韧,同胞间的守望相助,志愿者的奋不顾身,救援的行动迅捷,让自己和世界都眼前一亮。但这种变化,并非突变,而是长期以来社会进步的厚积薄发。”本期《城市画报》带读者进行“食物奇境漫游”,强调“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跟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汶川地震后,身边一些朋友说,外出吃饭会少点些菜,吃不完一定会打包回家。人类应该永远对食物心怀敬意,然后才可能把它做得更好,才会生活得更好。”
渐渐地,8月的脚步近了,目下期刊的另一关键词自然是“奥运”。《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推出奥运特大号,《北京文学》刊载“作家奥运采风活动文学作品展”,以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形式记录奥运、迎接奥运。商泽军的长诗《奥运中国》和马淑琴的报告文学《为了如约的绽放》等作品都值得注意。而这一热潮肯定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读者不妨拭目以待。
近期期刊的第三关键词是“女作家”。在这个高考的月份看央歌儿的《大战》(《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她写的就是已成为中国家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高考。因为高考,恩爱夫妻分居两地,反目夫妻则继续同床异梦,看似荒谬,但很真实。最近出镜率最高的女作家也许是鲁敏,她的《离歌》(《钟山》)写专替人办丧事的三爷和彭老人的故事,情节淡淡的,人情味和荡漾于生死间的禅味却浓浓的;她的《超人中国造》是本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的头题,写库房守卫者刘传强使残次玩具焕发青春,将自己打造成中国式超人的故事;她的《木马》(《上海文学》)的主人公刘小木迷恋漂流瓶的传说,他参加八分钟约会,在那认识的女孩“龙猫”和他假扮情侣,给了乡村孩子玉生一段梦一般的日子;她的《器官:耳语与旁白》(《天涯》)则是一篇有趣而诡异的随笔。黄蓓佳的新作《所有的》(《长篇小说选刊》)把艾氏姐妹的故事写得温润细密,正如评论家马季所言,这部作品想告诉我们的是:“这世上,每个人都将是他人的琥珀,不管你是高贵的还是卑微的,不管你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